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城市居民个人慈善捐赠行为调查报告——以哈尔滨市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调查采用拦截式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和相关分析,同时,辅以基于访谈资料的定性分析。问卷设计分为慈善意识、慈善行为、慈善组织、政府作用等四个维度,研究发现,哈尔滨市居民的个人捐赠行为存在以下问题:公众参与率较高但呈被动性、主要倾向于关注紧急救援、承认并支持政府责任但存在“不情愿”和“不信任”情绪、对政府与慈善组织的职能界限认识模糊、与慈善组织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详细介绍:
本项目希望通过对哈尔滨市居民个人捐赠行为的调查研究来了解当前中国城市居民参与慈善捐赠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调查采用拦截式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定量资料,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分析和相关分析,同时,走访哈尔滨市主要慈善组织,对其主要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以获得定性资料。最后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形成该调查报告。 本调查研究立足于对居民个人和慈善活动组织者行为和相互认识的考察,把慈善意识、慈善行为、慈善组织、政府作用等四方面作为设计和展开调查的基本维度,用以了解哈尔滨市居民参与个人慈善捐赠的基本特点,重点在于寻找当前哈尔滨市居民个人捐赠行为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慈善捐赠机制的规范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证数据。 研究发现,哈尔滨市居民的个人捐赠行为存在以下问题:公众参与率较高但呈被动性、主要倾向于关注紧急救援、承认并支持政府责任但存在“不情愿”和“不信任”情绪、对政府与慈善组织的职能界限认识模糊、与慈善组织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作品图片

  • 城市居民个人慈善捐赠行为调查报告——以哈尔滨市为例
  • 城市居民个人慈善捐赠行为调查报告——以哈尔滨市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讨当前城市居民个人慈善捐赠面临的问题,找出“慈善意识缺失”之外的原因,对今后慈善组织和政府部门作用的发挥提出设想。 思路:通过对哈尔滨市居民参与慈善捐赠行为和认识的调查,来透视当前中国城市居民面对慈善捐赠信息或活动时所可能有的行为和态度,同时通过访问哈尔滨市主要慈善组织来了解慈善组织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微妙关系,以此探讨城市居民参与慈善捐赠时可能受到的来自政府政策和慈善组织方面的影响。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透过对城市居民与慈善捐赠组织者的双向调查来了解城市慈善捐赠问题的研究不多见,研究角度具有一定创新性;调查以哈市居民为样本框选取调查对象,从居民个人的慈善行为及其对慈善组织、政府部门的认识中,归纳慈善捐赠存在的问题,在选取样本和研究视角上具有创新性;采用SPSS 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将描述分析和相关分析结合起来,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分析,分析方法上具有一定先进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近几年各种灾害频发背景下,中国个人慈善捐赠不论在参与度还是捐赠数额上都空前高涨。但是,参与捐赠的个人如何看待中国当前的个人捐赠行为,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作品实际价值在于,通过以哈尔滨市居民为调查对象,广泛了解城市居民对政府职能和慈善组织工作开展情况的认知、评价和期望,最大限度展现当前城市居民对个人慈善捐赠的认识和态度,从而为慈善组织实现社会化、规范化和政府在慈善事业中更有效发挥作用提供有效支撑。

作品摘要

通过对哈尔滨市居民的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的深入交流,研究发现,哈尔滨市居民参与个人捐赠呈现捐助对象多样化、捐助方式自主化、捐赠行为经常化、捐赠认知理性化等特征,同时这些积极现象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居民个人慈善捐赠参与率较高但呈被动性、多数居民主要倾向于紧急救援,公众承认并支持政府责任但存在“不情愿”和“不信任”情绪、对政府与慈善组织的职能界限认识模糊、与慈善组织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近年来,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在推进个人捐赠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慈善组织也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大众捐赠热情,然而,慈善捐赠是一项社会性事业,需要政府、组织和个人通力合作,建议政府实现从劝募到监管的职能转变,慈善组织实现工作重心向个人捐赠的转移,公众实现对个人捐赠认知的拓展,社区慈善实现规范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杨团,葛道顺.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调查方式

以问卷调查为主,无结构式访谈为辅。问卷调查主要面向五个区域:南岗区、道里区、道外区、香坊区、平房区,访问员进入社区对居民进行拦截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则由访问员联系市内慈善组织,对其主要人员进行访问。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内外有关慈善捐赠的研究中,企业慈善捐赠和个人慈善捐赠是两个被广泛讨论的课题。其中,关于个人慈善捐赠,国内已有的研究多以调查研究为主要形式,但是,大多数将视角定位于公众慈善意识的调查与分析,由此将慈善捐赠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归于公众慈善意识的缺失。比如,邓玮于2008年对厦门高校大学生的慈善捐赠行为和认知进行了问卷调查后,认为当代大学生对慈善的认知及慈善意愿并不高;许琳、张晖于2004年对来自20个省份的600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后认为,全社会尚未形成自觉和浓厚的慈善意识;2007年,杨明伟通过对济南市常住人口中的250名受访者的调查,来了解民众的慈善意识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等等,这些研究似乎都有一种预设,即中国民众的慈善意识是考察中国慈善捐赠发展水平或探究问题症结的首要因素。而在这一方面,国外研究则不是很多。 当然,也有研究提出当前政府部门和慈善组织关系的失调导致公众慈善捐赠积极性的不足,这样的研究往往多见于一些关于慈善事业的宏观分析,或者是对国外慈善事业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总结和借鉴。此外,慈善事业的概念和功能定位、慈善事业发展目标的预测与评估、慈善组织的界定和培育以及国外的借鉴等,这些仍是国内慈善事业研究领域的主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