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原经济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通过对中原经济区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的调查,课题组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政策体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方面。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详细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焦点。通过对中原经济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职业技能培训、经济生活状况、利益诉求和社会认同感等方面的调查,课题组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工资水平不高、收入不稳定、社会认同感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政策体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方面。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转变观念,改革就业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再教育机制;实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城市分流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但是,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缺乏对中原经济区内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 基本思路:课题组在阐述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民工市民化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原经济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深入探讨推动其市民化进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品的科学性:1、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选取调查样本和区域具有代表性,调查数据真实。2、作品论据充分、推理科学、逻辑严密、结论客观。 先进性及独特之处:课题组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进行跨领域研究。在路径选择中,结合安居工程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采取新生代农民工土地换住房的措施,改善他们在城市的居住条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1.作品中大量真实可信的调查数据,可为政府全面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提供参考。2.操作层面上,作品中提出的具体方法可以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现实指导意义:1.有助于推动社会更加清晰地认识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在实践中认识和化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各种实际障碍。2.有助于联动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而且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作品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焦点。调研组选取中原经济区内的郑州、洛阳、信阳、邯郸、菏泽、运城等城市作为调研基地,通过对这些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自身素质、职业技能培训、经济生活状况、利益诉求和社会认同感等方面的调查,课题组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工资水平不高、收入不稳定、社会认同感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政策体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方面。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转变观念,改革就业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关注农民工心理健康,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再教育机制;实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和城市分流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此作品还未发表和登载

参考文献

[1] 施维.顺应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诉求[N].农民日报,2010-02-10. [2] 罗瑞荣.卢福财,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困境与解决对策[J].农村经济,2011(1):112. [3] 栾云云,张广胜.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分析——基于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调查[J].农业经济,2010(8):84. [4] 原艳娜.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需要及教育引导——以河南省武陟县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D].长沙:中南大学,2009:34. [5]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06-21. [6] 王凯.农民工市民化转型问题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8.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调查、现场采访、书报刊物等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国外研究现状 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两部门劳动力转换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于1961年依据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方法创立的乔根森理论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剩余。 总的来说,国外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的研究已比较成熟,这些理论可为解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在实践上,如美国“自由迁移式”,日本“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模式,它们的农民工一旦转移到城市,就自动成为城市市民的一部分,这为我国消除农民工与市民的制度差异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2.国内研究现状 (1)农民工产生的原因 金一虹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刘应杰的《中国城乡关系与中国农民工人》等书中论证了中国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存在和发展。 (2)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第一,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清华大学教授李强在《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一书中剖析了农民工在当今中国的社会地位、社会功能、生活或生存方式、社会特征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关系等。 第二,从制度背景、人力资本条件等层面进行研究。王奋宇和赵延东在《流动民工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一文中分析了农民工的经济地位获得的方式有通过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对于提高个人的经济地位有重要的作用。 (3)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因素 在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因素方面,目前学界都认为制度因素不容忽视。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是农民流动的最大障碍。李强著《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中指出,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它将社会上一部分人屏蔽在城市社会资源之外。 (4)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学者们一致认为,在制度方面,应建立起农民工合法地政治参与、表达自身愿望的渠道。此外,学者们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农民工的管理服务模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综观近年来有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看出该问题已经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研究总体而言时间不长,还不够深入;其次,所提出的管理措施、政策建议原则性、抽象性的概念多,系统而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较少。最后,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不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