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网络红人对大学生受众的价值观影响的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红人对大学生这一高知识受众群体的影响,采用自行编制的“网络红人”对大学生受众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问卷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九所高校的838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价值观现状,帮助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完善心理和价值观健康教育。
详细介绍:
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红人对大学生这一高知识受众群体的影响,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价值观现状,帮助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完善心理和价值观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网络红人”对大学生受众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问卷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九所高校的838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2)大学生总体价值观呈良好现状,但自制力和传统意识偏薄弱,男女生和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差异;(3)大学生对网络红人现象持中立态度,并且对此的关注并没有对价值观现状产生影响。 结论:网络红人不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大学生对网络红人的关注持中立的态度。

作品图片

  •  网络红人对大学生受众的价值观影响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红人对大学生这一高知识受众群体的影响,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价值观现状,帮助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完善心理和价值观健康教育。 通过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第一部分:关于大学生对网络红人的看法及其影响的调查;第二部分: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现状的调查量表)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指导、帮助和规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心理和价值观健康教育。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在查阅的相关文献中,都只是对网络红人对大众或青少年影响的调查研究,而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还没有。 2.我们是通过网络红人这一社会热点展开对大学生这一特殊高学识受众的价值观影响的研究。 3.调查对象涉及天津九所高校各年级大学生,调查的内容针对性强、涉及面广(包括不同生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反映问题),采集的数据及时、准确、客观。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红人的看法以及他们所受到的影响,让大学生意识到他们不应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对于那些“网络红人”也要有自己的观点,这样更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性格的塑造和健康价值观的培养。 2.传统价值观要求我们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而“网络红人”却能“一鸣惊人”,这使一部分大学生思想动摇,心理出现偏差,通过调查可以较好了解大学生心理变化以帮助他们及时改正。

作品摘要

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网络红人对大学生这一高知识受众群体的影响,并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和价值观现状,帮助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完善心理和价值观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网络红人”对大学生受众的价值观影响的调查问卷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九所高校的838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对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2)大学生总体价值观呈良好现状,但自制力和传统意识偏薄弱,男女生和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差异;(3)大学生对网络红人现象持中立态度,并且对此的关注并没有对价值观现状产生影响。 结论:网络红人不会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大学生对网络红人的关注持中立的态度。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没有在任何机构举行的会议和报刊上发表登载

参考文献

1卢迎安.近年受众研究述评[J].新闻记者,2007,(4):59-61 2王亚鹏.“网络红人”现象剖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7,(12):51-53 3余霞.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 ,49(4):105-110 4侯浩,刘 霞.当代网络红人现象研究[J].理论观察,2010,(4):114-116 5武慧婷.谨防“网络红人”现象背后的低俗化倾向[J].学理论,2010:137 6傅洪健,梁丽,陈海民,闰瑜.新形势下大学生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调查报告[J],新闻界,2008,(3):37-38 7张宏如.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学习适应性关系研究[D] .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2-3 8郑钢.当前青少年价值观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J].心理学动态,1996,(1):1-5 9赵运鑫.青年价值观的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中央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4):83-88 10褚智江.当前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及原因分析[J].首都新闻报,2010,4(3):7-8

调查方式

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07年卢迎安在《近年受众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大学生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大学生对新闻的需求城乡多元化特点,对软硬新闻的需求同等重要,而媒介的娱乐化倾向可能会削弱受众对严肃新闻的需求。并提出近年来的受众研究的不足,指出低水平、重复的研究较多,真正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研究很少;重要议题的研究亟待加强,如对受众心理的研究;系统的、规范的、大型的实证研究等。 2008年王亚鹏在从文化背景、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红人”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其对青少年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如网络红人现象改变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能导致青少年丧失独立人格;影响青少年的审美价值观。 2010年余霞阐述了网络红人反映了普通网民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满足了青少年群体追求自我的需要。但是,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文化的一种次文化形式,网络红人消解或削弱了传统榜样文化和文化偶像的影响力,将深刻影响到其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并指出指向被消费对象的娱乐心理是网络红人现象的表层原因,真正的内在驱动力是指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我的放纵心态。 2010年侯浩,刘霞分析了“网络红人”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其产生的影响并指出:网络红人现象影响公众传统价值观念;易导致一部分公众道德人格的缺失;使公众的价值观发生畸变。我们不否认网络红人等带给观众的一定积极影响,但他们的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神话以及“边缘性”的表演,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及大众的审美评价。 2010年武慧婷指出:在面对网络群体性寂寞时代,需要理解宽容和正确引导,但是如果对于网络红人现象中所存在的低俗文化倾向放任不管的话,网络文化低俗化将会愈演愈烈,导致主流文化的缺失。 2007年中国计量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傅洪健、梁丽、陈海民和闰瑜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受众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调查报告》中阐述了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心理机制并指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内容和动机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消遣娱乐。这说明大学生在媒介的接触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功利性,呈现一种富于理性的动机结构。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消遣娱乐也是具有媒介消费的同等重要的功能。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内容有比较强的理解能力,但评价能力较弱,对媒介暴力、色情等庸俗文化有一定的鉴别和抵制力,但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