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媚俗与救赎--从“艳照门”新闻现象看当代新闻价值观的变异以及对策
小类:
社会
简介:
文章题目:媚俗与救赎--从“艳照门”新闻现象看当代新闻价值观的变异以及对策 文章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本文以热点话题“艳照门“为例,揭露当代媒体中存在的一般问题即媒体价值观的变异,并追寻弊病的根源,从受众和媒体两个角度分析其影响,对此提出救赎策略。 论文研究的领域为网络新闻现象,研究方法新颖、独特,见解深刻。 论文在论述过程中运用三张图表,将论述内容形象化,直观简洁地展示了媒体媚俗运营和营销短视的恶性循环。
详细介绍:
本文通过研究网络传播中受人关注的新闻现象,主题新颖,从“艳照门”新闻现象中的四大问题:报道数量大、报道对象名人化倾向、报道方式恶意渲染和报道内容低俗化入手,将问题推广到当前多数媒体的价值观倾向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的研究过程结合传播学与传媒经营学,市场营销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揭露此事件报道中体现出来的“营销短视症”,同时从媒体与受众两个方面剖析原因以及影响,提出救赎策略,为媒体当前以及今后的长远发展提出建议,从而促进我国传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同样具有创新性。 论文提出的救赎策略从媒体和受众两个角度入手,打破了传统的认识,实现受众与媒体的直接对话,主要倾向于媒体自救策略,具有实用性。 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运用数据、实例来说明问题,论证可信。 在论文的形式上,文中的三张图表形象地表示出“营销短视症”的恶果并以此说明救赎策略,是本文的又一大亮点。

作品图片

  • 媚俗与救赎--从“艳照门”新闻现象看当代新闻价值观的变异以及对策
  • 媚俗与救赎--从“艳照门”新闻现象看当代新闻价值观的变异以及对策
  • 媚俗与救赎--从“艳照门”新闻现象看当代新闻价值观的变异以及对策
  • 媚俗与救赎--从“艳照门”新闻现象看当代新闻价值观的变异以及对策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当前媒介经营出现的价值观导向问题,为媒介当前以及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是从媒体对“艳照门”事件的报道出发,分析“艳照门”事件报道的本质特征—媚俗炒作的伪新闻,然后分析“艳照门”事件报道的根源—媒体价值观诡异变化,揭示出其恶劣影响的根源—营销短视。最终,返回问题,解决媒体价值观导向出现的媚俗及炒作问题,指导实践,为国内的媒体持续、良性发展提供有效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以近期在媒体报道中出现的一个典型事例入手,运用发散性思维,广泛联系近年来媒介新闻报道出现的一些弊端,切入点比较新颖。在文章的论述过程中,充分应用大众传播学以及媒介经营学的一些原理,从不同的角度创造性地分析了此类新闻的恶劣影响,分析方法新颖,见解深刻,应是本文的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对当前大众传媒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最终归结到媒体的发展问题,旨在为媒介的良性和长远发展提供建议,提高媒体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从而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

作品摘要

第一部分查阅大量的网络资料,较为详细的阐述“艳照门”事件的前因后果,逐步弄清事件的脉络,凸显媒体在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分析众多媒体(网络、报纸等)在报道中出现的价值观导向问题,提出媒体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四个主要问题:报道数量大、报道对象名人化倾向、报道方式恶意渲染和报道内容低俗化。 第三部分从受众和媒体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四部分运用传播学和传媒经营学知识,针对这四个大问题对受众以及媒介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揭露此事件报道中体现出来的媒介“营销短视症”。 第五部分从受众和媒介来两个角度来提出建议即受众对传媒的监督和媒介自身规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校级“挑战杯”一等奖 四川省第十届“挑战杯”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2] 陈绚.《新闻道德与法规—对媒介行为规范的思考》[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3]吴飞.《传媒影响力》[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中国记者》[J]北京:新华通讯社主办,2009年1、2期. [5] 宋建武.《中国媒介经济与媒介运作》[C]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6]网络资源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当代新闻价值观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有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和《现代传播》等杂志上。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假新闻、娱乐节目的低级趣味、电视专题记录片的选材低级、广告对女性的侵害及电视剧中的打情骂俏等现象,但较少涉及网络传播中的新闻现象。目前主要的提法是低俗化,对其原因的分析主要是从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转型导致话语权的转化、互联网出现难以控制的思想、大众通俗文化风靡全球、传播者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展开的。治理措施的主要集中于加强舆论导向,当好“把关人”和传播者,传播机构的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传播中出现的新闻现象,涉及领域较新,分析过程结合传播学与营销学的有关知识,分析角度和方法较以往的著述有较大的差别,由此得出了与以前的论文有一定区别的结论和建议,这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