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赋权妇女、挑战贫困,让妇女撑起半边天——社会工作对妇女贫困的介入反思
小类:
社会
简介:
20世纪60年代,贫困问题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妇女贫困问题始终是一个历史性的受普遍关注的话题,引起众多决策者、专家、学者等思考、研究探索。在中国内地,长期以来,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针对妇女贫困问题,学术界和发展研究机构多从女性主义、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的角度关注,缺乏从专业社会工作视角对妇女问题的关注。 该作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本土的妇女实务结合起来,在妇女贫困领域反思探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希望引发和推动更多相关专业项目的发展和研究,让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妇女服务中,使妇女工作、妇女服务专业化、本土化发展,更好地为妇女提供优质专业化的服务,促进和推动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十七大以来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蓬勃发展。
详细介绍:
20世纪60年代,贫困问题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妇女贫困问题始终是一个历史性的受普遍关注的话题,引起众多决策者、专家、学者等思考、研究探索。20世纪70年代,将妇女的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在学术界提出,为此对其展开探讨和研究。针对妇女贫困问题,学术界和发展研究机构多从女性主义、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的角度关注。在中国内地,长期以来,由于受多方面的影响,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其目前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对妇女问题、妇女服务尚未从专业社会工作视角出发进行关注和研究。全国妇联作为最大的妇女群众性团体,承担着解决妇女问题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妇联系统更多地被行政化,更主要地是借助行政化力量和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解决妇女问题,缺乏专业工作方法和技巧介入。从事妇女社会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缺少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缺乏对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致使工作中缺乏“助人自助”的理念,工作方法及技巧单一,从而难于使妇女服务活动很好地开展。因此,发展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工作方法及技巧的妇女社会服务,在妇女贫困问题解决上介入科学有效的专业工作方法,赋权妇女,让妇女提升自我,挑战摆脱贫困,构建和谐社会,是未来妇女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该作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本土的妇女实务结合起来。在梳理妇女贫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上,分析中国农村妇女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反思目前妇女贫困的相关项目活动和妇女社会工作发展,探讨社会工作对妇女贫困的介入措施和未来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十七大以来,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得到蓬勃的发展,社会各界从不同的领域、采用不同的措施,探索和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为此,希望在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同时加上提倡男女平等国策的大力推行,妇女社会工作得到更好的长足发展。同时,希望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从整体上全面推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更完善、健全地向前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作品图片

  • 赋权妇女、挑战贫困,让妇女撑起半边天——社会工作对妇女贫困的介入反思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人对妇女和社会工作有较深的研究兴趣,经常参与关于妇女和社会工作的课题项目研究和教学,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向国际基金会申请项目经费做研究。借助机会,将研究和实践反思总结撰写出来,望能对中国妇女社会工作发展做一点贡献。 思路:梳理妇女贫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分析中国农村妇女贫困原因,反思目前中国内地妇女贫困相关活动和妇女社会工作发展,探讨社会工作对妇女贫困的介入措施和未来妇女社会工作发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先进性:在妇女贫困领域探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促进中国内地妇女社会工作向前发展 独特性:具体全面、有针对性地介绍中国内地探索发展两个典型针对妇女贫困的社会工作介入项目,希望启发更多相关专业项目的发展和研究,让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妇女服务中,使中国妇女工作专业化、本土化发展,促进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十七大以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蓬勃发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作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社会工作理论与中国本土的妇女实务结合起来,在妇女贫困领域反思探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探索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希望引发和推动更多相关专业项目的发展和研究,让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妇女服务中,更好地为妇女提供优质专业化的服务,使妇女工作、妇女服务专业化、本土化发展,为中国妇女社会工作指明方向,推动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十七大以来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蓬勃发展。

作品摘要

20世纪60年代,贫困问题成为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各国根据国情,采取了反贫困措施。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也提出了贫困与反贫困问题。贫困女性化现象更是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5)中指出,全世界13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中,其中妇女占70%。与男子相比,妇女更易陷入贫困,妇女贫困率更高,妇女贫困程度更严重,且更不易摆脱贫困,妇女贫困发生率增长更快。‘95世妇会通过的《行动纲领》所涉及12个重大关切领域中,“妇女与贫困”被普遍关注,“妇女持续且日益沉重的贫困负担”已作为一个基本状况被国际社会所认定。本文梳理妇女贫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分析中国农村妇女贫困的现状与原因,探讨社会工作对妇女贫困的介入措施和未来妇女社会工作的发展,推动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党十七大以来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蓬勃发展,希望在大力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同时加上提倡男女平等国策的大力推行,妇女社会工作得到更好的长足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该作品经层层遴选推荐,获邀参加了2009年4月24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实践:亚洲经验》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发表发言该作品成果。 该作品的前期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社会工作协会/组编:《社会工作蓝皮书》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04. 该作品后期研究成果将获邀参加《新中国民政事业》丛书之《社会工作卷》书稿编写。

参考文献

[1]丁蕙芳:《社会工作的增权目标》,载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 [2]多米内丽著:《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王瑞鸿等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刘梦 陈丽云主编:《小组工作手册:女性成长之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4]矫杨、林慧芳:《妇女社会工作实务》,载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组编:《社会工作蓝皮书》之《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9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妇女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主题与介入策略反思》,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2004年 [7]White Vicky. The state of feminist social work. Abingdon [England]: Routledge, 2006. [8]Lena Dominelli. Feminist social work : theory and practice. Basingstoke: Palgrave, 2002

调查方式

该作品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走访参观考察相关服务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访谈妇女研究专家、学者及服务机构负责人;走进贫困地区实地考察调研,进行深入访谈;参加相关会议论坛等收集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已经发现了一个事实,即贫民中的大多数是妇女(刘霓,2001)。20世纪70年代后期,“贫困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poverty)概念在美国提出,这一概念将妇女的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在学术界提出,开创了对妇女贫困问题的概念化和系统化探讨(瓦伦丁•M•莫格哈登著,马元曦译,2000)。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妇女贫困问题,学术界和发展研究机构提出了一系列消除妇女贫困的方法,如反贫困方法、平等和福利方法、效率方法等。学术界的研究多从女性主义、妇女与发展、社会性别的角度关注妇女贫困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四个方面:对妇女贫困指标和内容的探讨、对妇女贫困测量标准的探讨、对妇女贫困操作化定义的探讨及对反贫困方法的探讨(王婧,2003)。在国际和国内,妇女在理论上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和反思,研究形成许多理论,如贫困理论和社会排挤理论、“社会权利的”贫困理论、社会性别理论、参与性发展理论和赋权理论等等。在国内妇女社会工作研究尚未本土化,还没有形成本土化的。很多研究采用国外的理论进行分析,而未具体进行科学实践总结反思,只是从宏观层面提出政策和建议。长期以来,中国内地妇女服务和研究的最大特点主要有妇女机构承担。从事妇女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缺少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缺乏对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致使工作中缺乏“助人自助”的理念,工作方法及技巧单一,从而难于使妇女服务活动很好地开展。2004年4月中华女子学院与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在加大拿国际发展署的资助下启动了为期6年的“中国基层妇联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项目,迈出了妇联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第一步。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