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命的赞歌--经济与伦理角度探寻我国殡葬改革
小类:
社会
简介: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推进,公墓用地渐趋紧张的现状摆在了人们面前,“死人与活人挣地”的现象在各地频频上演。虽然我国自2005年就启动了绿色殡葬改革,但多年来推行效果却一直不好,“高端墓供不应求,节地葬少人问津”的现象始终存在。本文主要研究绿色殡葬改革方向,揭示节地葬推广困难的成因,探讨如何推进殡葬体制改革,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殡葬方式。
详细介绍: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推进,公墓用地渐趋紧张的现状摆在了人们面前,“死人与活人挣地”的现象在各地频频上演。虽然我国自2005年就启动了绿色殡葬改革,但多年来推行效果却一直不好,“高端墓供不应求,节地葬少人问津”的现象始终存在。针对绿色殡葬改革受阻的问题,本文主要揭示绿色殡葬推广困难的成因,探讨如何推进殡葬体制改革,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殡葬方式。 研究首先从殡葬产品自身出发,建立葬法综合效益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对不同葬法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清晰展示了各种葬法的优劣势,发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高是绿色殡葬现阶段的主要缺陷。 接着,针对这两大缺陷,我们进行了两个实证调查——上海公墓走访调查和当代大学生殡葬观念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从经济与伦理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发展不足的原因:经济学角度,我们跟踪供给、需求两条主线,对殡葬产品市场进行研究;伦理学角度,通过中西方死亡观念对比、中国殡葬观历史追溯、当代大学生殡葬观念调查,研究殡葬观念的形成与影响。 经过研究,我们得到如下结论:绿色殡葬发展困境是由现阶段其经济效益低与伦理上不被接受两个方面决定的。经济学角度,节地葬供给不足、消费者选择不理性与政府政策失调是造成绿色殡葬市场发展不好的主要原因;伦理层次,殡葬方式是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一种习惯,而儒家“孝道”等传统观念又给殡葬改革套上了沉重的道德、文化枷锁,即使是思想最为开放的大学生群体在殡葬观念上也非常保守,这些都直接阻碍了绿色殡葬的推广与改革进程。 最后,我们就目前绿色殡葬改革遇到的现实阻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经营模式、发挥政府财政职能、鼓励形式创新、引入死亡教育、注重伦理宣传等意见及建议,希望能给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绿色殡葬改革方向,揭示节地葬推广困难的成因,探讨如何推进我国殡葬体制改革。 基本思路: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AHP)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基于评价的结论,分别从经济与伦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经济学角度分析了现有葬法的弊端及推行节地葬的阻力,伦理角度探讨了人们殡葬观念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影响。最后综合考虑改革中的现实阻力,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及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一、丰富的调查和实地走访数据,真实、清晰地揭示了我国殡葬业的问题与现状,具有参考意义; 二、建立了葬法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通过引入系列经济指标建立评价矩阵,减少客观因素,较为公正地评判不同葬法的优劣; 三、对当代大学生的殡葬观念进行了调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 四、提出了引入死亡教育的观点,聚焦一贯被忽视的殡葬文化伦理,有助于殡葬改革长期的持续发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暴露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与思考:在中国,殡葬一直都是个讳莫如深的话题,这也直接导致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土地资源稀缺,殡葬领域的矛盾正在日益尖锐。这种情况下,充分的研究是处理好相关问题的基础。 二、研究揭示了我国殡葬事业的问题与现状,从文化、经济、制度等多方面探寻节地葬发展困境成因,并提出了相关意见及建议,希望能为将来的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品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绿色殡葬改革受阻问题,揭示推广困难的成因,探讨如何推进殡葬体制改革,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殡葬方式。 研究首先从殡葬产品本身出发,建立葬法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高是绿色殡葬现阶段的主要缺陷。 接着,针对这两大缺陷,我们分别从经济与伦理两个角度出发:经济学角度,跟踪供给、需求两条主线,对殡葬产品市场进行研究;伦理学角度,通过中西方死亡观念对比、中国殡葬观历史追溯、当代大学生殡葬观念调查,研究殡葬观念的形成与影响。经过研究,我们得到结论如下:绿色殡葬发展困境是由现阶段其经济效益低与伦理上不被接受两个方面决定的。经济学角度,节地葬供给不足、消费者选择不理性与政府政策失调是造成绿色殡葬市场发展不好的主要原因;伦理层次,殡葬方式是长期历史沉淀形成的一种习惯,而儒家“孝道”等传统观念又给殡葬改革套上了沉重的道德、文化枷锁,即使是思想最开放的大学生群体在殡葬观念上也非常保守。 最后,我们就目前绿色殡葬改革遇到的现实阻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意见及建议,希望能给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第十二届“挑战杯”选拔赛上海市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朱勇,李伯森《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民政部《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9 【3】樊一阳,魏东《节约型社会中的上海公墓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9 【4】何兆珉,陈瑞芳《殡葬伦理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0-1 【5】朱金龙,吴满琳《殡葬经济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0-1 【6】陈蕴衡,张艳梅《层次分析法中确定判断矩阵的灰色统计方法》[J],山西统计,1995 【7】秦大伟,赵彦辉《规制理论在自然垄断行业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由于殡葬话题的特殊性,它就像一个灰色地带,虽然不可避免,但人们都往往不愿触及,这也直接导致了殡葬这一领域尽管政策性及报道性文献比较丰富,但是深入的学术研究较少。殡葬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学方面,包含考古、死亡学、殡葬文化等领域,如墓葬风俗、祭奠方式、民族习惯差异等,而生态学、经济学方面研究较少。关于我国殡葬改革方向,相关文献研究显示,为子孙后代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殡葬方式转型绿色化、生态化,埋葬用地将进一步缩小,将生态殡葬的目标和方向定位为:低碳、环保、节地和生态。以不占地和少占地的方式来处理骨灰,来节约土地。2009年《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殡葬改革的目标包括积极推动和倡导,使节地葬法和不保留骨灰逐步被群众接受。并且把坚持“推行火葬,创新骨灰安葬方式。积极推广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鼓励倡导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方式,推动绿色殡葬”作为主要任务。对节地葬的研究,介绍性、概念性的文献居多,主要集中于节地葬的生态效益及节地葬的社会文化意义。而节地葬实施情况、接受程度、以及经济学角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殡葬改革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难题,尽管中西方国情存在差异,但是西方国家的市场化取向、政府作用的定位于社会参与等经验,对于我国殡葬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赵挺(2010)通过研究西方改革历史背景和模式,提出从管理的角度,尽管中西方国情存在差异,但西方国家的市场化取向、政府作用的定位与社会参与等经验,对于我国的殡葬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王天天(2010)通过调查了解了北大学生在死亡、殡葬以及遗体处理等问题的认识情况,发现:对死亡及丧葬忌讳问题与曙光并存;对殡葬方式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迷信”观念犹存;以及“将普遍存在的事物合理化”的惯性思维——这些成为殡葬改革难以发展的阻力的因素,纷纷指向了宣传的重要性。周德新(2004)通过研究西方死亡观的历史演变。发现西方死亡思想的历史演变,就是众多思想家对死亡思考的结果。西方死亡观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个体性到普遍性,再到个体性,最后达到二者统一的过程。陈四光等(2006)介绍了西方国家在死亡及死亡态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将关于死亡态度的内涵,概括为:死亡恐惧与焦虑、死亡逃避、死亡接受。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