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论海洋文化中的英语习语与隐喻现象
小类:
社会
简介:
海洋文化习语是英语中的精华,在英语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海洋文化英语习语中,隐喻现象不可胜数。作者通过回顾英语伴随英国航海业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论证了西方海洋文化对于英语语言文学的巨大影响;通过对西方海洋文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简要论述,揭示了英语习语与西方海洋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研究西方海洋文化宏观语境映射下的英语习语及其隐喻现象的重要性。
详细介绍:
论海洋文化中的英语习语及其隐喻现象 林珊如 宋淋 于艳华2* 谢闽灵 郑艳 梁晓婷 普映山3* (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要:海洋文化习语是英语中的精华,在英语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海洋文化英语习语中,隐喻现象不可胜数。作者通过回顾英语伴随英国航海业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论证了西方海洋文化对于英语语言文学的巨大影响;通过对西方海洋文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简要论述,揭示了英语习语与西方海洋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研究西方海洋文化宏观语境映射下的英语习语及其隐喻现象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认知语言学家有关隐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的解读,从西方海洋历史、宗教、行为、风俗文化等方面对英语习语及其隐喻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海洋文化;英语习语;隐喻现象 1 前 言 英语源自四面环海的英国。英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因生产生活广受海洋影响而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英国近代的科技发展和独特的区位优势,支撑英国航海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进而推动了英国自身的发展,使英国在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一举登上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建立了一个比其本土大150倍的殖民帝国,从而使英语区扩大到北美、澳洲、南亚、东南亚和南非等地。后来的英联邦国家在各方面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它们各自独特的文化,而且又进一步扩大了英语的强势影响。但从实质上说,包括美国在内的英语国家的文明,起初几乎无一不是依靠坚船利炮从海上抢滩登陆的,源头都是英国。可见,英国靠海发展、扩张的历史同时也是英语发展和语域扩大的历史,使英语成了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语言”,进而更为广泛地给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国家文化打上了海洋文化的深刻烙印。在此间留下浩如烟海的涉海英语语料中,不乏谚语、警句、格言等语言精华和脍炙人口的世界文学名著。[1]本文着重对海洋文化中的英语习语及其隐喻现象进行初步探讨。 2 海洋文化的基本定义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而存在的一种文化类型。它不但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而且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人海互动的产物,又是人类给海洋打上意识印记的产物。所以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是源于海洋而生成的、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利用而创造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2]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性上看,它普遍具有开放、外向、拓展、兼容、冒险、崇商等特性。具有:内质结构上的涉海冒险性、异域文化间的互补联动性、价值取向上的崇商慕利性、历史形态上的开放拓展性、社会形态上的法律规约性、美学形态上的本然壮美性等文化特征。[3] 3 海洋文化的基本分类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通常,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为物质文化,指人们制造的各种实物产品;浅层为制度文化,指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风尚、行为准则、典章法律、风俗习惯等;深层为精神文化,指人们思维活动所形成的精神产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哲学伦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总之,正如张开诚教授所言:文化不仅体现在对象物上,更体现于人的观念和行为。因此,从外延上说,海洋文化应包括活动、能力和结果三方面,一般指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精神文化。[4] 为了研究之便,本文对海洋文化作了两个层次的划分。作者认为:海洋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海洋文化专指海洋文学和艺术。广义海洋文化则泛指与海洋有关的文化;即人类在海洋环境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生活中形成或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明成果。本文根据西方海洋文化宏观语境和英语宏观语义模块现状及其均衡实用原则,突破 Nida的文化分类摸式,将海洋文化具体分为海洋历史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海洋物质文化、海洋社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行为文化、海洋制度文化、海洋标志文化八类。[5] 4 海洋文化与英语习语的关联 习语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是人们长期生活的宝贵产物。骆世平先生曾在他的《英语习语研究》说过,习语(idiom)是英语里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也是英语词汇的精华。习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整体性。许多习语是经过长期使用、千锤百炼而造就出来的语言形式,因此具有寓意深刻、形象简洁,表达力强,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6]比喻,作为习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是习语意义的明显特征。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在作用上都起到表达生动活泼,形象可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习语中的比喻来自生活实践,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加之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将自然物质引用到语言当中。不少英语习语中与海洋生态文化和海洋物质文化密不可分,正是因为长期生活在海洋中的人们通过对海洋生态和物质的观察,才能以比喻等修辞方法,将海洋生态与物质现象巧妙地运用到习语当中。 5 海洋文化中英语习语的隐喻现象 隐喻是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它根植于人的身体体验和文化体验。[7]隐喻习语在比喻习语中占有更大分量,和明喻不同,在英语中并不需要用like、as表示出来,而通过比较隐藏的方式呈现。 语言学家邓炎昌说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英语文化的浓缩,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的人文风俗以及特别的自然认知。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承载着庞大的文化背景和浓厚的文化气息。研究海洋生态文化中英语习语的隐喻现象,要从历史、宗教、行为等方面进行探索。 5.1隐含的历史文化 古语有云:读史可以明智。历史文化因素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海洋生态文化中的英语习语,因受特定的历史背景,海洋语境,往往被打上历史文化的烙印。要对海洋生态文化中的英语习语隐喻现象进行研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或不可缺。 在长期靠帆船航海的时代,航海离不开人力,因为当时的船舶尚无机器驱动,to trim one’s sail to the wind表达的是“见风使舵”的意思,但这一成语如今早已跨越了原有的含义,人们从实践中发掘其隐含意义,用以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所谓看风使舵,随波逐流。航海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造就了“日不落帝国”,英国人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形成许多与海上息息相关的习语,例如know the ropes这一短语,原来指的是在帆船时代,船上众多的风帆都是由一整套绳索系统来控制的,熟练的海员必须对这些绳索的功能了如指掌,才能在变化无常的大海上操纵自如;后来他们把这一习语加以引申,用在其它地方表示“知道窍门”的意思,又如海员们用sail under false colors(打着假旗号航行)来表示其他方面的“假装”或“冒充”;angle with a silver hook用银钩钓鱼,据说没有钓到鱼的渔夫在市场上买鱼,以此隐瞒自己的失败,现在又有“行贿”之意。 语出莎士比亚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Shakespeare, 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的when the ships come home又是另外一个明显的例子。照字面直译,可翻译为“当船只返航时”。但是通过对书中故事的仔细研读后,会发现,书中这一短语暗指当安东尼奥的船一返回时便能及时还清巴萨尼奥欠夏洛克的账。[8]从隐喻角度上,会发现when the ships come home暗含着“时来运转”的意思。 5.2 隐含的宗教文化 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民族信奉佛教,道教等,西方人也普遍信教,因此与宗教信仰的有关习语大量出现在英语中。西方国家许多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经》是他们的必读之书。《圣经》最初的宗教价值远远超过其文学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圣经》中的宗教价值渐渐淡化。《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却广泛的为世人所接受。由《圣经》而产生的谚语、习语、成语也成为妇孺皆知的日常用语。 作为海洋生态物质中最庞大的族群--鱼,是早期基督教徒用来代表基督教的符号象征。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中,鱼是海洋生态中最随处可见也极为重要的,所以许多有关海洋生态文化的英语习语中,隐含了一定的宗教文化,自然以fish为喻体的就有很多了。例如,April fish(愚人节被作弄的人),neither fish, flesh nor good red herring(不伦不类),to eat no fish(诚实可靠的人),the greater fisher of soul(魔鬼),to make fish of one and flesh of another(厚此薄彼),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东西不易得到)等等。 5.3隐含的行为文化 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就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捕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老人历经两夜经历了从未接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海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最后却得到人们的赞赏。虽说这本书所想表达的是一种“打不败的失败者”的精神,但是从字里行间的描述可知道当时的生活状况。更何况是四面环海的英国,自然而然沿海各地居民自古以来面海而居,靠海维生,他们的语言往往涉及海洋航运、观察方位、摇船把撸、遭遇风雨、捕鱼捉蟹、海上贸易等活动,这些活动虽是人类一种普通的行为,但渔业生产生活却极大的丰富了英语词汇。所以源于海上生活的习语很多。 (1)Go by the board(被遗忘,被忽视)指人或东西从船上掉入海里消失 (2)With flying colors(成功地,凯旋地)指打胜仗的战船归来时彩旗高挂 (3)Bring someone down a peg(煞某人的威风)指把船上象征荣誉高低的旗降一级 (4)Take the wind out of someone’s sail (先发制人占某人的上风) 指船在航行中抢他船的风路 (5)Nail one’s colors to the mast(坚持到底)指把船旗钉在桅杆上,绝不降旗投降 (6)Clew up (事情即将完成,准备离开;功成身退)指在海上准备收帆 (7)On the beach retired (失业,处于困境) 指在海滩上 (8)To sail against the wind (与流行的观点相悖) 指在海上逆风而行 同样以fish作为喻体的习语很多: Examples Meanings To fish the air 水中捞月 To hook (land) one’s fish 如愿以偿 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 有其他事要做 To play a fish 不停地拉动上钩的鱼钩线使其疲乏 To strike a fish 猛拉钩线把鱼钩住 To swim like a fish 水性好 To fish for 摸索寻找 To fish or cut bait 当机立断 To fish out (up) 钓光捞尽,摸索出 Fish dive 鱼跃 A fish stare 两眼发呆的凝视 另外还有其它一些海洋习语,通过形象生动的隐喻修辞与海洋行为文化相联系: To go by the board 计划落空 To blod hot and cold 摇摆不定 To hang in the wind 犹豫不决 To get into deep water 陷于困境 To be in low water 搁浅,经济拮据 Not to hold water 不严密 To sow the wind and reap the whirlwind 恶有恶报 5.4 隐含的风俗习惯 盐(Salt)在古时乃十分珍贵之物。除用于调味和防腐,希腊人、罗马人和犹太人还用之于祭祀。盐素来被视为圣洁的象征,罗马天主教徒也用之于洗礼,放入圣水中,还有人将之撒入棺材,用以驱鬼辟邪。[9]盐在古代生活中或不可缺,特别是对于依海而生的英语国家。所以在英语习语中不乏与盐有关的资料。例如above the salt,字面翻译若为“坐在盐上”那可就贻笑大方了。中世纪英国的王公贵族及一般富有人家都将盐装载一个精美的银制大盐罐内。按当时习俗盐罐摆在长方形餐桌中间。同桌进餐的贵客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席位上,即坐在盐罐上首,此所谓above the salt,而普通客人及主人眷属则坐在离盐罐较远的地方,即盐罐下首就座,是为below the salt。[9]又如Earn one’s salt(自食其力),因为盐是古罗马兵饷的一部分。一个人赚得自己的盐,意即自食其力。与salt相关的英语习语还有eat somebody’s salt(受某人款待),put salt into wound(雪上加霜),put some salt on one’s tail(想方设法把某人抓住),salt of the earth(最优秀的人),invoice salt an account,(增加文章的辛辣度)等。 5.5 以海洋生物喻人 经过查阅大量词典,发现许多涉及海洋生态的习语中,Fish作为海洋生态文化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常通过隐喻被赋予其他语义,即用鱼来比喻人,a fish (鱼→没出息的人)、a big fish (大亨)、a queer fish 或 a cool fish (冷静而大胆的家伙)、a fresh fish (青年囚犯)、a poor fish (愚蠢而又可怜的家伙)、a queer fish (古怪的家伙)等。但从上可见,该词用来喻人时,常带贬义。也不乏有用loose fish表示“放荡的家伙”,用shy fish表示“害羞的人”,用cold fish表示“冷漠的人”,;用drink like a fish表示“很会喝酒”,用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表示“感到不自在”,用have other fish to fry表示“另有他事要做”,用swim like a fish比喻“善于游泳”。他们把“小地方的要人”说成a 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 把“默不啃声”比喻作as mute as a fish。当有人在恋爱中失意时,汉民族可能用“天涯何处无芳草”来表示安慰,而英国人则用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海里有的是鱼)。这些习语是英国民族长期对鱼类的观察结果在语言中应用的缩影。 6 有关海洋生态的英语成语、谚语、习语的隐喻和联想 比喻与联想是不可分割的,比喻往往会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具有民族文化的色彩。成语、谚语、习语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精炼语言,是含义丰富的固定说法。英汉成语、谚语、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英汉成语、谚语、习语分别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由于英国是个岛国,它地处海滨,由近海的各岛屿组成,形成了最早的求变、好动、好奇的外倾性商业城市文化。这种文化注重思辨理性,认为思辨理性的东西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强调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注重空间的扩展与向外征服,形成了征服自然,驱使天地的文化观。如:steal a march on 先发制人;stand on one′s feet 自立、自主;knowl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weather (ride out) 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to weather the storm (安然度过了风暴),to burn one's boat (破釜沉舟),to drink like a fish (牛饮),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to be 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 (进退维谷)。After a storm comes a calm. (否极泰来)。All rivers run into sea. (海纳百川)。就拿burn one′s boat为何可被译为“破釜沉舟”,原因是出自古罗马凯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了使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无退路,烧毁战船。[10]因此,当看到这个习语是就要联想到这一史实,这样它隐喻的涵义就不言而喻了。现今常用的这类英语习语表达有以下这些常用例子。 (1)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ame out of it. 有水何患无鱼。(当失去一个好机会时,不要沮丧,机会多得很,你很快就会得到另一个。) (2)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3)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my net. 捉到网里的都是鱼。(来者不拒,乐意做任何能获利的事情) (4)Fools grow without watering. 傻瓜无法教。(朽木不可雕。) (5)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吃一堑,长一智。 (6)The mill cannot grind with the water that is past.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7)Don’t fish in troubled water. 不要浑水摸鱼。 (8)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 弱肉强食。 (10)Still water run deep. 静水流深。(大智若愚。) (11)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鱼游水底。(有价值之物不能轻易得到。) 7 结 语 广阔的海洋,从蔚蓝到碧绿,美丽而又壮观。如此无边无垠的大海,不知有多少的“珍宝”,对深海海底的探索早在10世纪中就开始了。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既创造了辉煌的大陆文化,也同样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海洋文化。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开始长达28年的七下西洋之旅。他所统帅的船队,规模宏大,功能完备,组织严密;中国的造船、航海技术水平,提高到了其后近百年的所谓“大航海时代”也无法相比的高度。张开城说:“海洋文化是人海互动及其产物和结果,是人类文化中具有涉海性的部分。”[10]而且海洋生态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丰富的海底资源以及海洋生物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英语习语是英语中使用最普遍,表达力最强,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部分,是英语语言的精粹。此外,英语是比喻语言非常丰富的语言之一,隐喻居其之首。长期以来,隐喻一直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而被加以研究的。近几十年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实,大部分习语都是人类概念系统的产物,它的意义与各组成部分的意义都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起源于人类的经验及生活常识。换句话说习语是概念性的,它的意义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任意的。概念隐喻及人类的经验为习语的意义提供了理据。 当博大精深的海洋生态文化与英语习语衔接在一起时,隐喻现象更是常见。由于笔者翻查领域甚窄,了解有限,但是深知各民族自身及赖以生存的一切条件:地理状况、生态环境、季节更迭、气候变化、社会文化背景构成了各民族自己的文化。成语、谚语、习语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结晶。要想能够全面了解有关海洋生态文化的英语习语的隐喻现象,要做到正确理解和恰当应用,决非易事,需下苦功,认真研究,长期积累才能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 普映山,汪晓明,张丽华,冯世梅.论海洋文化与外语学科构建[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增刊), 2009 (29): 82-85 [2]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20 [3] 普映山.TESL中文化导入的首要因素[J],西南林学院学报(增刊),2005 (25):17-22 [4] 张开城.海洋文化及其价值[N].中国海洋报,2008年4月11日 [5] 普映山.海洋文化翻译语境探微[C].海洋社会学与海洋社会建设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333-348 [6] 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研究社,2006.1,1-10 [7] 黄远竟, 唐廷君.从文化和认知角度看汉语对英语隐喻的借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9:40 [8] 陈珍广, 祁庆生.英语名言引喻典故[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3,126 [9] 庄和诚.英语习语探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0,2 [10] 张开城等.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10:1-5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前专门论及海洋文化中的英语习语与隐喻现象方面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作为广东海洋大学的学生,我们有责任结合自己所学的英语专业和海洋大学的学科实际,在导师指导下对海洋文化中的英语习语与隐喻现象进行深入探索。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鉴于目前对于关联度较大的海洋文化中英语习语的隐喻研究还鲜见报道,本项目旨在通过收集海洋文化中的英语习语语料,并引入当今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本项目组收集的语料进行较为深入的隐喻研究。本研究可以依托本校的涉海主流学科、专业,突出涉海英语特色,预期研究成果可以填补海洋英语习语研究领域的空白,并能反向支撑本校的涉海主流学科和相关专业的发展。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鉴于目前对于关联度较大的海洋文化中英语习语的隐喻研究还鲜见报道,本项目旨在通过收集海洋文化中的英语习语语料,并引入当今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方法和成果,对本项目组收集的语料进行较为深入的隐喻研究。本研究可以依托本校的涉海主流学科、专业,突出涉海英语特色,预期研究成果可以填补海洋英语习语研究领域的空白,并能反向支撑本校的涉海主流学科和相关专业的发展。

作品摘要

海洋文化习语是英语中的精华,在英语学习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海洋文化英语习语中,隐喻现象不可胜数。作者通过回顾英语伴随英国航海业发展而发展的历史,论证了西方海洋文化对于英语语言文学的巨大影响;通过对西方海洋文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简要论述,揭示了英语习语与西方海洋文化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研究西方海洋文化宏观语境映射下的英语习语及其隐喻现象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认知语言学家有关隐喻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的解读,从西方海洋历史、宗教、行为、风俗文化等方面对英语习语及其隐喻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广东海洋大学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Evans, I. H. 1975. 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 London: Cassell & Company Ltd., [2] Lakoff, G. &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 Lakoff, G. 1987. Women, F ire, and Dangerous Thing 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 Lakoff, G. & M. Turner. 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李玲,2008,《论英语习语中的隐喻》。《湘潮》(理论版),(7):110-111 [6] 林书武,1997,《国外隐喻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1-19 [7] 林书武, 1996,《语言的隐喻基础》评介。《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8] 普映山,2009,《海洋文化翻译语境探微》。北京:海洋出版社,333-348 [9] 普映山等,2009,《论海洋文化与外语学科构建》。《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9): 82-85 [10] 曲金良,1999,《海洋文化概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调查方式

个别交谈 、图片、照片、书报刊物、文件、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修辞学》中已有所研究。亚里士多德对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讨论影响了其后二千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尤其是美国学者对隐喻的研究达到了约翰逊等人戏称的“隐喻狂热”时代。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G. Lakoff 和M. Johonson所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掀起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热潮。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只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现象。西方许多哲学家、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对隐喻的研究对我们认识隐喻现象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隐喻在国外是个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对隐喻的研究在国外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其中以 Lakoff & Johnson(1987)的研究最具有代表性,而对于其汉译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国内对隐喻研究也有较系统的评述,例如林书武、束定芳、李福印的专著,特别是束定芳的专著,全面阐述隐喻学研究的概况,介绍和评述各种隐喻理论,对隐喻的类型和句法特征、现代隐喻学的研究发展方向作了全面的介绍。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