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研究
小类:
哲学
简介: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社会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据,特组织本次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调查目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性别的7-14岁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与分析。本文对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家庭情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分析了造成留守儿童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因素,提出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详细介绍:
1 前言: 1.1留守儿童现状: 1.2前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 1.3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2.2研究工具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此次调查主要是研究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力求通过这些问题使社会各界人士能更准确的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使社会对这个特殊群体更加关注和爱护。问卷从以下四个维度来调查被试的情况: 一、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认识和感受 二、人际关系网络的变化 1、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2、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关系 三、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 四、对于适应性问题的应对策略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现在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本作品从留守儿童居多的济南长清区万德中心小学抽取各类型有代表性的留守儿童200名进行问卷调查,并深入他们内部仔细了解他们的具体实际情况,可以保证报告的真实准确性,并为日后深入、多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研究留守儿童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并实施关于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议,使留守儿童能够像正常儿童一样得到应有的快乐和自信。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作品摘要

近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为社会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特组织本次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为调查目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性别的7-14岁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了解与分析。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了解我国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态势。本文对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家庭情况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分析了造成留守儿童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因素,提出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控制或预防不利的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鼓励发扬有利于其发展的因素。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该作品于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中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刘成赋、吴新慧著,《留守与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2]王秋香著,《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3]吕绍清,《留守还是流动——“民工潮”中的儿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第一版 [4]李宝峰著,《农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教育检索,2005(5) [5]叶敬忠、杨照著,《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6]黎翔著,《关注农民工留守子女的生存现状》,《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 [7]叶敬忠、(美)詹姆斯•莫瑞著等,《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8]赵景欣、张文新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适应过程的质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 [9]林崇德著,《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 [10]叶敬忠、潘璐著,《别样童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11]绍智著,《儿童心理及障碍防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留守儿童大多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儿童群体。目前国外并没有相关研究,大多研究是针对国内情况开展的。关于留守儿童问题与国外的比较研究尚不多见,佘凌、罗国芬曾做过留守儿童问题与国外有关问题的比较研究。佘凌、罗国芬通过对日本单身赴任研究状况的考察,认为“单身赴任”现象与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所造成的留守子女问题有某些类似之处,提出三点启示: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要关注社会问题的“问题化”过程;留守儿童的研究要关注社会心态,探讨问题中存在的社会学意涵。 显然留守儿童是指未成年人,但在年龄的问题上却颇有争议。如王艳波在2003年的《青年探索》发表的《农村 “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吴霓在2004年时的《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以及庞文在同年的《社会》上发表的《关爱农村“留守孩”》都指出留守儿童应是16周岁以下的儿童,而黄晓娜在2005年《医学与社会》上发表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不可忽视的弱势人群》中表明留守孩应是14周岁以下的儿童。叶敬忠博士则认为留守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的儿童。 叶敬忠博士将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总结为四种:隔代(祖辈)监护、单亲(父亲或母亲)监护、上代(亲戚或邻居)监护、同辈(哥哥或姐姐或自己)监护,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其次是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的情况虽然存在,但数量不多。 2004年,叶敬忠博士针对以前研究文献的缺陷和不足,如:研究对象的缺失、分析问题的不确定性、实地调查的不深入、地域覆盖不全面等等问题带领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际计划(Plan China)开展了“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根据研究显示,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为隐性,也是不容易发觉和影响深远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寂寞无聊心理、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怨恨父母的心里等等。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会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