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及其影响--基于对山东华工后裔(或知情者)的口述资料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透过访谈方式,对60余位归国华工后裔和知情者进行采访,以小样本量的统计分析,对归国华工的境遇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展示了一战华工的发展历史,并重点阐述了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旨在及时追溯归国华工生命与生活留下的踪迹,部分复原这段注定会越来越淡去的历史。
详细介绍:
一战华工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早期研究比较注重于史实的重建,近期研究则较为倾向于对其“意义”、“影响”等方面的探讨。然而,由于档案史料的匮乏和实证研究的阙如,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往往限于宏观层面的历史考察,而很少涉及对具体问题的微观分析。这一局限在对华工归国后“发展境遇”的研究中表现特别突出,归国华工的逝去、具体档案记载的缺乏更成为其难以突破的研究瓶颈。基于此,笔者对当时的华工招募点——现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及周边区县邹平、临淄、桓台等地的华工输出及归国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以此为依据,对归国华工的境遇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并试图对形成此种境遇的原因作进一步地剖析。

作品图片

  • 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及其影响--基于对山东华工后裔(或知情者)的口述资料分析
  • 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及其影响--基于对山东华工后裔(或知情者)的口述资料分析
  • 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及其影响--基于对山东华工后裔(或知情者)的口述资料分析
  • 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及其影响--基于对山东华工后裔(或知情者)的口述资料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采用社会学定性研究的方法,透过实地调查所获取的口述资料,对归国华工的境遇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并对形成此种境遇的原因作了进一步地剖析。旨在及时追溯归国华工生命与生活留下的踪迹,部分复原这段注定会越来越淡去的历史。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透过访谈方式,对60余位归国华工后裔和知情者进行采访,以小样本量的统计分析,对归国华工的境遇进行描述,以弥补过去宏观论述的不足和档案史料的匮乏,开辟了一战华工研究领域的新的课题,亦极富创意。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文对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进行了描述,展示了一战华工的发展历史。其中重点阐述了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当地农民生活的影响,总结分析出“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发挥的积极影响有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通过对这一段特殊历史的调查记叙,能进一步激活历史,丰富一战华工史的相关史料。

作品摘要

山东淄博周村是当年英法招募华工的重要站点。根据对“周村华工”后裔(或知情者)采访并整理出来的65份口述资料,对华工归国所带物品、节余工薪的使用状况、归国后从事的行业、思想观念与自身素质的转变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比照当时知识界和政界对于归国华工影响力的乐观预期,我们的结论是:由于华工归国后的总体境遇不够理想,归国华工对中国社会所能发挥的积极影响极为有限,甚至其中不乏悲剧性的一面。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CSSCI来源期刊)发表。以该文章为主题,曾在2010年5月份于法国、比利时举办的欧洲首届一战华工国际学术会议上作过报告。

参考文献

[1]张岩.一战华工的归国境遇及其影响——基于对山东华工后裔(或知情者)口述资料的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0,(02) . [2] 张岩,牛方玉.一战华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03).

调查方式

现场采访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战华工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早期研究比较注重于史实的重建,如陈三井教授所著《华工与欧战》, 近期研究则较为倾向于对其“意义”、“影响”等方面的探讨,如徐国琦教授所著《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一书,便重点研究了一战华工对中国的国际化走向及寻求新的国际认同的影响。 由于档案史料的匮乏和实证研究的阙如,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往往限于宏观层面的历史考察,而很少涉及对具体问题的微观分析。这一局限在对华工归国后“发展境遇”的研究中表现特别突出,归国华工的逝去、具体档案记载的缺乏(徐国琦教授曾就这一问题做过专门的档案考察,最终却发现这方面有价值的资料极为有限 ),更成为其难以突破的研究瓶颈。因此,及时追溯归国华工生命与生活留下的踪迹,部分复原这段注定会越来越淡去的历史,既是对一战华工史实的有益补充,更是探讨此一段历史后续影响不可缺少的一个工作。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