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河北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作品运用问卷调查、统计汇总、实地走访、文献参考等调查方法,对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深刻剖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该作品完成不仅可以为政府制定有效性政策,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意见,同时为解除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激发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整体活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详细介绍:
作品的出发点在于探究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现状,寻找问题,为政府制定有效性政策,完善相关制度提供参考资料。 本项目以河北省各县乡为例,从河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和实施的现实背景出发,探究该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对该政策的新动向进行展开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分析了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整体现状。最后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本作品的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河北省邯郸、邢台等市县进行实地调查走访的同时,广泛运用网络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具有科学性(2)将河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对比,从中发现问题,对比性强(3)着重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监督评估机制做了详细论述,提出了引入第三方监管的理念(4)重点明确了高校在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中的地位和责任。 本作品的完成,不仅可以为政府制定有效性政策,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参考资料和参考意见,同时为解除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激发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整体活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品图片

  • 河北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
  • 河北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现状调查与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自从河北省该政策启动以来,整体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严峻问题,本课题针对该政策的具体的实施状况进行展开分析,对其中的某些关键环节进行深入研究,为该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在制定有效性政策,完善其相关制度提供参考资料。 基本思路:(1)该制度整体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2)深刻剖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3)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统计汇总等全面综合的方法研究河北省该项工程的实施现状,并与其他地区的情况进行横向对比,从而对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实施状况进行深入探究,找出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的建设性方案。 (2)研究视角:从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实施现状和产生的问题入手,进行深入调研,进而提出一系列具体的解决方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本课题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的现状,并针对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提供参考意见,丰富其理论内涵。 (2)现实意义:不仅可以解除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极大激发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整体活力冲破大学生“村官”制度发展的瓶颈,促进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品摘要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建设新农村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项双赢政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自从河北省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工作启动以来,该计划在整体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系列严峻问题。本课题通过对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制度整体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深刻剖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某些关键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有效性政策,完善其相关制度提供参考资料。 一、河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提出和实施的现实背景 二、河北省大学生“村官”选聘政策的新动向 三、对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整体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河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取得的成就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事厅、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J]. 2008,5 【2】中共河北省委组织部.《河北省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简章》[J].2010,7 【3】肖隆平.要大学生村官还得营造好环境[EB/OL]. 【4】吕洪良,吕书良,《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村官政策》[J] 《中州学刊》,2009(1)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个别交谈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由于大学生“村官”工程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所以在国外研究较少,但在国内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看,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大学生“村官”计划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已经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成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和国家政权制度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学界对这一问题也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并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尚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 1、对于大学生“村官”产生的时代背景,学者们主要把视角集中在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人才培养和锻炼、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并强调大学生“村官”计划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不同。如吕书良(2008)从解决“三农”问题角度阐述《大学生“村官”产生的背景》,认为要破解“三农”怪圈,使农村经济走出发展凹地,急需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平台。于是,一场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应运而生。 2、关于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许多学者都通过实地调研,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给予许多正面的评价。其中,以胡跃高等(2008)主持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大学生村官课题组”的概括最有代表性。该课题组在深入全国9 个省市区开展大量广泛调查后形成的研究报告把大学生“村官”计划(工程)的发展历程划分为“自发探索”和“全面试验”两个阶段,并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工程)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多角度的调查总结,对大学生村官制度给予了充分肯定。 3、关于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体制机制 伴随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快速普及,如何保证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效性、持续性,将是一个必须要正视的关键性问题。尽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大学生“村官”工程的体制机制建设问题,但目前还较少涉及学校在大学生“村官”培养体系构建方面的责任问题;针对大学生“村官”机制的执行效果评估方面的研究较少;有关大学生“村官”培训成本与效益方面的研究甚少,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总而言之,相关各界现阶段对于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研究较少,而且其研究大多较为肤浅,对于具体的解决方案缺乏深入挖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