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老住宅区改造谁当家?——苏州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实证研究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方法收集经验资料,以苏州老住宅区改造为例,系统探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主要从意愿与行为两个纬度来考察居民的社区参与,结合居民在老新村改造过程中和日常社区活动中的参与对比视角,具体探讨居民参与形式、参与内容、参与途径与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比居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最后总结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详细介绍:
在社会管理大格局中,社区建设是最基础的平台和载体,而居民参与在新型城市社区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方法收集经验资料,以苏州老新村改造为例,系统探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主要从意愿与行为两个纬度来考察居民的社区参与,结合居民在老新村改造过程中和日常社区活动中的参与对比视角,具体探讨居民参与形式、参与内容、参与途径与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比居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最后总结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011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在社会管理大格局中,社区建设是最基础的平台和载体,居民参与在新型城市社区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居民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与国外的社区发展相比,我国城市的社区建设更多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但随着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居民参与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居民的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社区建设的中间环节,也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力量,其参与的规模、程序和制度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整体变迁和目标管理”(李景平,2008)。 从2005年开始,为了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苏州市政府启动城市老住宅小区综合整治改造工程,简称“老新村改造” 。老新村改造内容包括对房屋、道路、绿化、景观等项目的改造以及对各类配套功能的完善,作为一项惠民实事工程,此次改造的所有费用均由政府承担。据统计,2005年至2009年,市政府共投入整治资金7.76亿元,整治老住宅小区39个,受益居民累计5.56万户。2010年开始,苏州市将在三年时间里,全面完成101个老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 作为政府实事工程项目,老新村改造投入很大的资金,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受到居民的欢迎。但同时这项改造因为涉及居民方方面面的利益,改造过程中不同意见非常多,“老住宅区改造到底谁当家?”这个问题既是本项研究最初的缘起,也引领着课题组成员深入基层社区,通过实证调研,以苏州老新村改造为例,系统探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问题。 文献回顾表明,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偏理论层面,主要集中探讨的是城市居民参与的问题,并提出理论对策(如李景平等,2008;卜文君,2009;张大维等,2008);另一部分偏实证层面,集中于居民的政治参与或者维权等方面(如王敬尧,2006;徐庆文,2001等)。越来越多的研究由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方面的制度建构转向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社区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将普通居民带回社区建设研究的视角,无疑有助于把握当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质。不过,这些相关研究也存在两点不足。当带着公民参与和市民社会的理论预设去观察中国城市社区参与时,学者们往往只能得出居民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程度低的结论,并将其部分原因归咎于居民参与意识的不足。这种理想模式研究缺乏对居民在社区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逻辑的深入探讨。除此之外,当运用大规模问卷调查方法研究社区参与时,总是将大量篇幅用在分析目前居民社区参与的行为问题上,缺乏对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的探讨。或者将居民的参与意愿视为一种静态的、抽离日常生活情境的选择。 针对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研究的这些问题,本研究期望完成一份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兼有的调查研究: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社区自治”,通过研究能有效地把居民参与与社区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丰富社区建设本土理论;对苏州老新村改造居民参与意愿与行为的研究,可以了解居民社区参与的形式、内容、途径、程度等,并研究其产生的影响;居民参与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效与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该研究我们期望能就如何合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作品图片

  • 老住宅区改造谁当家?——苏州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实证研究
  • 老住宅区改造谁当家?——苏州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实证研究
  • 老住宅区改造谁当家?——苏州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实证研究
  • 老住宅区改造谁当家?——苏州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实证研究
  • 老住宅区改造谁当家?——苏州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居民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参与的规模、程序和制度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社区发展的整体变迁和目标管理。本研究主要以苏州老住宅区改造工程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当前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本课题从意愿与行为两个维度来考察居民的社区参与,结合居民在老新村改造过程中和日常社区活动中的参与对比视角,具体探讨居民参与形式、参与内容、参与途径与参与程度。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研究方法规范科学。本研究将严格按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问卷调查、个案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 第二、理论视角新颖。社区建设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共同关注的领域,大多数对居民参与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的政治参与或者维权等方面,本研究结合社区实践中的老住宅区改造事件,重点以居民参与为切入点; 第三、专业特色鲜明。本项目成员属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研究中可以充分运用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对苏州老住宅区改造居民参与的研究,可以培养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识,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 不仅提高了社区自治水平,而且能促进居民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共同合作的和谐形态,达到增强社会团结与稳定的功能。 第二、居民参与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效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该项目我们期望能就如何合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可操作性建议,为新时代的城市社区建设献计献策。

作品摘要

在社会管理大格局中,社区建设是最基础的平台和载体,而居民参与在新型城市社区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个案访谈方法收集经验资料,以苏州老住宅区改造为例,系统探讨当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居民参与问题。研究主要从意愿与行为两个纬度来考察居民的社区参与,结合居民在老新村改造过程中和日常社区活动中的参与对比视角,具体探讨居民参与形式、参与内容、参与途径与参与程度。在此基础上对比居民参与意愿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最后总结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社区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发表相关科研论文两篇: 1.2011年第4期《社会工作》(学术版),该刊物为社会工作专业核心期刊; 2.2011年第4期《金山》,该刊物为江苏省一级刊物; 成果应用证明2份: 1.苏州市金阊区住建局出具证明; 2.苏州市金阊区民政局出具证明;

参考文献

[1] 王敬尧. 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吴鹏森. 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 李景平.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城市新型社区居民参与问题研究.公共行政.2008(5):11-13 [4] 杨敏. 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社会学研究.2007(4):137-165 [5] 张大维.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目标模式、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2008(3):115-118 [6] 卜文君. 我国城市居民自治参与不足的困境与消解.行政管理.2009(4):33-34 [7] 余坤明. 谁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工作.2006(4):14-16 [8] 杨贵华. 转换居民的社区参与方式.提升居民的自组织参与能力.社会学研究.2009(1):127-133 [9] 姜振华. 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社会学研究.2007(3):114-120 [10] 余昆明、李丽丹. 谁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社区.2006(4):14-16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书报刊物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项旨在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社会工程——社区建设运动的兴起带来了社区研究的复兴。在这个阶段,社区被建构为一种替代单位制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社区制,社区建设运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社区是一直是各界关注的问题。政府和学界为社区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制度框架,但现实中的社区建设还需要通过居民的社区参与和日常生活实践来认识。 目前国内同类课题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偏理论层面,主要集中探讨的是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问题,并提出理论对策;另一部分偏实证层面,集中于居民的政治参与或者维权等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由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方面的制度建构转向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社区参与行为的实证研究。将普通居民带回社区建设研究的视角,无疑有助于把握当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质。不过,这些相关研究也存在两点不足:当带着公民参与和市民社会的理论预设去观察中国城市社区参与时,学者们往往只能得出居民参与意愿不强、参与程度低的结论,并将其部分原因归咎于居民参与意识的不足。这种理想模式研究缺乏对居民在社区参与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逻辑的深入探讨。除此之外,当运用大规模问卷调查方法研究社区参与时,总是将大量篇幅用在分析目前居民社区参与的行为问题上,缺乏对居民社区参与意愿的探讨,或者将居民的参与意愿视为一种静态的、抽离日常生活情境的选择。 针对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研究的这些问题,本研究期望完成一份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兼有的调查研究:以苏州老住宅区改造事件为契机,通过研究能有效地把居民参与与社区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丰富社区建设本土理论;对苏州老住宅区改造居民参与意愿与行为的研究,可以了解居民社区参与的形式、内容、途径、程度等,并研究其产生的影响;居民参与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效与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该研究我们期望能就如何合理推动和谐社区建设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