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形形色色的校园暴力--对人民网搜索“校园暴力事件”结果抽样比较分析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研究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搜索“校园暴力事件”关键词,梳理人民网2003至2010年被广泛报道的、具有一定详细内容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10起校园暴力事件。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人口学特征、事件起因、施暴手段、施暴者和受害者描述、事件结果、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介和事件与第三方的介入等方面深入比较分析,并试图提供解决建议。
详细介绍:
校园暴力事件一直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报刊、网络等媒介。其中,网络这一媒介,通过发布视频、照片等,将暴力画面直接放到读者面前。此类携带“证据”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引起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近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校园暴力事件的主角是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当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教育事业里致力于培养栋梁时,反其道而行的暴力事件却充斥校园,这对校园环境的冲击,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因此对这样一个校园暴力事件充斥的时代,分析这些个案相互间的联系,探索其背后存在的原因,是非常必要的。 本研究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搜索“校园暴力事件”关键词,梳理人民网2003至2010年被广泛报道的、具有一定详细内容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10起校园暴力事件。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人口学特征、事件起因、施暴手段、施暴者和受害者描述、事件结果、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介和事件与第三方的介入等方面深入比较分析,并试图提供解决建议。

作品图片

  • 形形色色的校园暴力--对人民网搜索“校园暴力事件”结果抽样比较分析
  • 形形色色的校园暴力--对人民网搜索“校园暴力事件”结果抽样比较分析
  • 形形色色的校园暴力--对人民网搜索“校园暴力事件”结果抽样比较分析
  • 形形色色的校园暴力--对人民网搜索“校园暴力事件”结果抽样比较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对校园暴力事件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具有较好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采用了社会学的内容分析法,选取了10起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受害者群体特征、事件起因、施暴手段、事件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了导致校园暴力的主客观原因。并根据其分析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政府、教师、家长们反思、改革现今的教育制度、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本作品着眼于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校园暴力事件”,通过整合单个暴力事件,进行整体局部分析。对现今的教育制度,青少年成长问题均有一定得参考意义。 研究的基本方法 ① 资料研究:个案的收集。 ② 分析法:运用整体局部分析,再整合分析。 ③ 文献研究法:提供见解作为理论参考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①该作品对校园暴力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具有较好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②采用了社会学的内容分析法,选取了10起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对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受害者群体特征、事件起因、施暴手段、事件结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找出了导致校园暴力的主客观原因。 ③根据其分析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对于政府、教师、家长们反思、改革现今的教育制度、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本研究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搜索“校园暴力事件”关键词,梳理人民网2003至2010年被广泛报道的、具有一定详细内容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的10起校园暴力事件。从施暴者和受害者的人口学特征、事件起因、施暴手段、施暴者和受害者描述、事件结果、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介和事件与第三方的介入等方面深入比较分析,并试图提供解决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婷婷,康丽. 校园欺负行为干预研究的新视角,中国特殊教育,2007,07. [2] 荆春霞,王声湧,陈青山等. 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 [3] 朱晓玉. 校园暴力与暴力文化的社会学思考—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探究及预防,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5,5(3). [4] 吴桂翎,辛涛. 校园暴力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中国特殊教育,2009,6. [5] 张旺. 美国校园暴力:现状、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研究,2002,(11):44-49. [6] 刘冬梅,马兵. 聚焦校园暴力,动向与对策,2004(1). [7] 覃思、王声湧、戴文灿等. 珠海市职业高中学生人际间暴力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 [8] 王临平.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暴力行为泛滥的心理解析及应对,教学与管理,2001-2-1. [9] 许向东. 网络传播对我国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国际新闻界,2007,(7). [10] 郝大海.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9.

调查方式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文件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校园暴力由于它本身性质的隐匿性,一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挪威心理学家丹•奥尔沃斯才率先对校园欺负行为作了系统的研究。 校园暴力作为暴力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实际上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国际上一直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丹•奥尔沃斯最初将其定义为一个学生如反复地或长期地成为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被欺负或成为暴力或迫害行为的受害者。而在我国更是不尽相同,谭晓玉认为校园暴力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校园暴力是发生在校园内的,由教师、同学或者校外人员针对受害人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狭义的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主要发生在校园中,由同学或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所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朱晓玉认为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校园为背景实施的暴力攻击行为。 目前在校园暴力学术研究领域我国学者主要是采取小范围的特定人群,采取自填式问卷调查,借助统计软件对结果分析,总结校园暴力现象的形态以及提供参考性的意见。覃思、王声湧、戴文灿等对586名珠海市职业高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学生在12个月内,有286人遭受人际间暴力,总发生率为48.81%,其中语言暴力占44.82%,躯体暴力占38.22%,性暴力占16.96%[6]。将校园暴力的危害程度通过数字转换呈现在大众面前进行呼吁。另有大部分学者则是从已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入手联系各类背景从理论上阐述校园暴力的危害。如王临平从社会转型时期作为背景,阐述了社会平衡机制被打破后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分配不公、脑体倒挂、贪污腐败、贫富距拉大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影响所作出了行动来说明当代校园暴力的不可避免性及相应的措施。与其相类似的还有学者在诸如网络媒体,暴力文化,新闻媒体这一角度阐述了它们的负面作用对校园暴力的决定性因素。朱晓玉重点研究了暴力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并以校园暴力为事实依据借助国外校园的预防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构想。许向东从网络媒体的角度阐述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校园暴力的思考。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