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的公共治理参与能力探微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的走访,选择了三个典型进行分析,在“社会组织”与“流动儿童教育”两个领域的交集中引入了“公共治理”概念,分主体剖析了当前社会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上的公共治理现状,运用国家法团主义理论从社会组织建设、与政府的关系分析其公共治理参与能力的不足,分别从国家宏观环境和社会组织长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也为国内其他大中城市提供了建议。
详细介绍: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的走访,选择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典型社会组织进行分析,在“社会组织”与“流动儿童教育”这两个领域的交集中引入了“公共治理”这一概念,运用治理理论分主体剖析了当前社会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上的公共治理现状,运用西方学者施密特(Schmitter)的国家法团主义理论从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逐层分析,从以求理解当下为何该类社会组织的公共治理参与能力仍然发展不足。 本研究就该类社会组织今后如何提高其公共治理的参与能力,把握我国今年酝酿的社会组织立法和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分别从国家宏观环境的角度和社会组织自身长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也为国内其他被同样问题困扰的大中城市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希望以此文抛砖引玉,更好地致力于流动儿童教育的改善,更好地走出教育类社会组织的特色发展道路,在社会组织的发展利民之路继续求索。

作品图片

  • 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的公共治理参与能力探微
  • 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的公共治理参与能力探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的走访,选择了三个社会组织进行分析,在“社会组织”与“流动儿童教育”这两个领域的交集中引入了“公共治理”这一概念,运用治理理论分主体剖析了当前社会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上的公共治理现状,运用国家法团主义理论从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逐层分析,从以求理解当下为何该类社会组织的公共治理参与能力仍然发展不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走访了在6家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并倾听了各方的声音,运用治理理论和深入剖析当前社会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上的公共治理现状以及前因后果,并又针对的提出相关建议,立足现实,结论客观中肯。本研究跳出了目前学界单纯案例分析的束缚,引入“公共治理”和国家法团主义理论,解释了当前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自我意识和治理能力以及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意蕴更深远。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探究了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在公共治理参与能力上的现状和将来趋势,在这方面以调研走访为基础了做出了相关理论探究,将公共治理能力引入到流动儿童的教育服务之中。本作品立意即在以上海市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为典型,探究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社会组织为流动儿童教育领域公共治理的参与能力,从而就今后如何办提高公共治理的参与能力提出可行对策,也为国内其他被同样问题困扰的大中城市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作品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上海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的走访,选择了三个各具特色的典型社会组织进行分析,在“社会组织”与“流动儿童教育”这两个领域的交集中引入了“公共治理”这一概念,运用治理理论分主体剖析了当前社会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上的公共治理现状,运用西方学者施密特(Schmitter)的国家法团主义理论从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逐层分析,从以求理解当下为何该类社会组织的公共治理参与能力仍然发展不足。 本研究就该类社会组织今后如何提高其公共治理的参与能力,把握我国今年酝酿的社会组织立法和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分别从国家宏观环境的角度和社会组织自身长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也为国内其他被同样问题困扰的大中城市提供可操作的建议。希望以此文抛砖引玉,更好地致力于流动儿童教育的改善,更好地走出教育类社会组织的特色发展道路,在社会组织的发展利民之路继续求索。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熊易寒:《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2008年9月 [2]联合国:《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民间组织报告:2007年》 [3]浦东新区民政局,《浦东新区社会组织发展年报:2009到2010基本概况》,2011年 [4]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会》2009年第4期 [5]肖春飞、苑坚:《农民工子女犯罪率上横,难以融入城市致心理偏差》, [6][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2005年 [7]彭善民:《NGO介入城中村流动儿童教育的探讨——以上海R社团S项目为例》 [8]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9]刘丹:《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分析——以A社团流动儿童项目为例》,《社会工作》,2010 [10][美]萨拉蒙等著、陈一梅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学术界在社会组织的研究上历史久远,目前主要集中在社会组织运行具体案例的分析和社会组织发展理论的研究,研究思路关注社会组织、政府、市场三方的互动问题,从供需理论给出解释。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 Salamon)认为社会组织具有五个突出特征:社会组织具有机构特性、属于民间力量、不参与利润分配、拥有自主权、具有志愿性;他认为,“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里,都存在着有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庞大的非营利部门,这些非政府组织正在对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国外学界的自由主义传统较为浓厚,在处理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研究尚显不足。 国内现代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学界目前对社会组织的定位不清晰,学界普遍认同我国社会组织具有“官民二重性”, 代表性的观点如康晓光认为,“官民二重性”意味着“社会组织的构成具有半官半民的二元结构,其行为受到行政机制和自身的双重支配”。近年来由于在社会治理上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向共治发展,国内研究开始涉及社会组织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参与,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国外的公共治理理论,研究对象也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的案例。 国内学界目前开始注意到了社会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上的积极作用,主要是案例分析研究。例如刘丹在《NGO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分析》运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对社会组织参与流动儿童教育的功能和优势进行分析,彭善民在《NGO介入城中村流动儿童教育的探讨——以上海R社团S项目为例》分析了在上海某区的社会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上的实效,探讨了社会组织与流动儿童的家庭、学校、社区的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总体处于微观探索阶段,对社会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起到的“第三部门”的公共治理作用尚不明确。 本研究通过走访上海主要的流动儿童教育类社会组织,选择三个各具特色的典型社会组织进行分析,运用治理理论深入剖析当前社会组织在流动儿童教育上的公共治理现状以及因果,在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治理和流动儿童教育两者的交集中做出了一定探索,以求理解当下为何该类社会组织的公共治理参与能力仍然发展不足,希望抛砖引玉,在社会组织的发展利民之路继续求索。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