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文化自觉与乡村和谐——来自培田客家古村落的经验调查》
小类:
社会
简介:
乡村和谐是数千年乡土中国的追求态势,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成果显著,却也隐患重重,探讨文化自觉与和谐乡村之间的关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培田作为考察重点,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从多学科的视角,就该村构建和谐乡村的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和总结归纳,提出了文化自觉在构建和谐乡村中的内在推动力作用。
详细介绍:
乡村和谐是数千年乡土中国的追求态势,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成果显著,却也隐患重重,探讨文化自觉与和谐乡村之间的关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八百年历史的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作为考察重点,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就该村构建和谐乡村的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和总结归纳,提出了文化自觉在构建和谐乡村中的内在推动力作用,同时对新形势下,该村面临的一些矛盾困惑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亦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作品图片

  • 《文化自觉与乡村和谐——来自培田客家古村落的经验调查》
  • 《文化自觉与乡村和谐——来自培田客家古村落的经验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对福建省培田古村落八百年文化传承进行调查,分析文化自觉在维护社区和谐中的作用和地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文化困惑提供出路。 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个案,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式的调查方法,调查文化自觉在区域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并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对文化自觉进行角色定位,最终提出了文化自觉在构建和谐乡村中的内在推动力作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研究方法上拟采取历史文献法、访谈法、调查问卷法、图表分析法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采用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目前,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述著作以经济学为出发点、在政治制度层面探讨者居多,而选择文化角度切入,以文化自觉等观念深入分析并系统总结既有经验者的成果尚不多见。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面,探讨其与和谐乡村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巩固和拓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和推广,同时,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参考措施。另外,加强文化建设与和谐乡村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利于传统性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作品摘要

乡村和谐是数千年乡土中国的追求态势,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成果显著,却也隐患重重,探讨文化自觉与和谐乡村之间的关系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八百年历史的闽西客家古村落——培田作为考察重点,采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的方法,从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就该村构建和谐乡村的经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和总结归纳,提出了文化自觉在构建和谐乡村中的内在推动力作用,同时对新形势下,该村面临的一些矛盾困惑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亦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郑振满,张侃.乡土中国•培田[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4]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 [5]黄平.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李秋香.闽西客家古村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中共连城县委宣传部.培田古村落研究[C].龙岩市文化与出版局,2004. [8]俞如先.论闽西培田文化的时代价值[J].龙岩师专学报,2004,(5):52-55. [9]陈振中,唐德海.从教育情结看客家精神[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77-79.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 □√图片、照片□√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自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乡村和谐是数千年乡土中国的追求态势,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的出台为里程碑,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之,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和谐的探讨便如汗牛充栋,不一而足。 侯振华主编的《构建和谐新农村系列丛书》,是农家书屋工程的科技图书组成部分,全套共计图书百余种,以农民、科技、政策等三大方面为抓手,旨在构建和谐新农村的主体作用、科技潜力和政策保障。万小艳等著述的《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一书以全球视野下的乡村治理为参照,通过对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农村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模式的五年调查研究,以及国内外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经验的比较,拓展了杨林桥社区建设模式的意义。温铁军著述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以“社会试验法”的写作方法,对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和战略意义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两条重要标准。 诸如此等研究成果主要侧重生产发展等硬性指标的建设,而相对忽视了文化的作用与意义。而在乡村社会领域中对文化进行探讨研究,多见于费孝通的《文化的生与死》、冯骥才《灵魂不能下跪》以及黄平主编的《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等论著。这些著述将文化纳入区域社会建设的领域之内,并给予了角色定位。 然而,选择某个有代表性的点进行纵向跟踪、深入分析并对其既有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成果还不多见。笔者长期关注福建省培田古村的文化发展动态,充分运用历史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忠实记录并客观反映了文化自觉在和谐乡村的关系,提出了文化自觉在构建和谐乡村中的内在推动力作用,同时对新形势下,该村面临的一些矛盾困惑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具有很强的原创性和可操作性。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