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试论“白河孝歌”的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试论“白河孝歌”的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属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本人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对“白河孝歌”进行调研考察,发现“白河孝歌”在传承上存在严重问题,根据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希望对“白河孝歌”的保护和发展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
《试论“白河孝歌”的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属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本人从实际出发对“白河孝歌”进行调研考察,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下面对全文内容做具体具体阐述: 全文共分为两个大部分来论说:一是“白河孝歌”的生存现状;二是“白河孝歌”的保护与发展。第一部分提出的“孝歌”的性质不吉利、人才断层、场所限制、内容和形式的分离、现代文化的融合、研究不济、重视不足等不良现状,并深入挖掘分析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第二部分有针对性提出了革除消极元素、合理改造、培养接班人、产业化发展等具体的补救保护措施。同时,说明了“白河孝歌”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功用价值,并展望了“白河孝歌”的发展前景。

作品图片

  • 试论“白河孝歌”的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保护“白河孝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承载着孝道的“白河孝歌”这一民俗得以传承。为了防止特色地域文化的消失、民族共同语的解体和南方山区的灵魂的消亡。 基本思路:“白河孝歌”典型性强,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其生存面临深重的危机,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本文就“白河孝歌”的困境现状及原因和保护发展策略作了具体的探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坚持科学理性,立足实践,以田野调查实际走访为主要方法进行研究,获得一大批一手资料;同时,借鉴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细节上、具体问题和独特地域中做深入的探讨。所引资料真实数据确切,实事求是,谨慎创作。 认清“白河孝歌”的本质为丧葬仪式,非迷信活动。更无所谓信与不信。是我国南方山区人们劳动的结晶,是一种民俗文化。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指导白河人民甚至南方山区人民以正确的方式和态度处理对待“孝歌”活动及“孝歌”本身,认清它的本质,汲取其内涵的人们优秀的思想结晶,同时孝歌的劝善劝孝的思想内涵也有利于指导人们的行动;孝歌还是山区农村文化的载体和活化石,对我们研究农村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现实意义:发扬传统“孝道”精神,让生活在老龄化社会中的老人们能够安度晚年,共创和谐社会,造福今人和后世。

作品摘要

摘要:“孝歌”又称“挽歌”,是在长辈去世时,晚辈用于抒发悲痛之情的哀歌;广泛流传于湘、鄂、云、贵、川、陕等周边山区,是一种具有独特南方民间风味的说唱艺术。更是广大农村用于追悼德高望重的死者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仪程。由于其主题是传达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导子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孝。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孝歌”。“孝歌”中的“孝道”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意义和社会教育功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崇。白河文化深受秦、楚、蜀三地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惯的影响,使得“白河孝歌”综合着各地“孝歌”的不同精神风貌,可谓为“孝歌”的典型代表,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严重地影响到了孝歌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白河孝歌”也越来越需要人们更多地关注和保护,谨防承载着“孝道”民俗遗风的“白河孝歌”逐渐的消失。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宝鸡文理学院第十一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社科类一等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张建军.简论陕南孝歌【J】.商洛学院学报,2008. 【2】赵德利.文艺民俗美学【M】.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 【3】蒋素利.贵北“孝歌”文化内涵的解【J】.2008 【4】潘世东.论汉水流域丧歌的多文化角度价值【J】.贵州文史丛刊,2007 【5】吴昌.民歌与民俗【J】.汉江大学学报,1986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本文《试论“白河孝歌”的现状及其保护与发展》属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本人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对“白河孝歌”进行调研考察,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所引资料文献科学确切,所用数据信息皆出资调查,正确无误。下面对全文内容做具体具体阐述: 全文共分为两个大部分来论说:一是“白河孝歌”的生存现状;二是“白河孝歌”的保护与发展。第一部分提出的“孝歌”的性质不吉利、人才断层、场所限制、内容和形式的分离、现代文化的融合、研究不济、重视不足等不良现状,并深入挖掘分析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第二部分有针对性提出了革除消极元素、合理改造、培养接班人、产业化发展等具体的补救保护措施。同时,说明了“白河孝歌”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社会功用价值,并展望了“白河孝歌”的发展前景。 但就目前我国来看,多数人仍然不承认其文化低位,或不屑与对其展开研究;很少有人能够关注它。 “白河孝歌”的传承者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不拥有主流话语权的、质朴的民间艺人,对“白河孝歌”做学术性的专题研究,目前尚无人涉及,甚为憾事;本文及以后的孝歌研究,将为“白河孝歌”留下珍贵资料。 希望我的研究,能够充实“孝歌”研究的数据库。同时,“白河孝歌”还有很多课题等着我去做,希望本文及我的不断创作能填补“白河孝歌”资料库的空白,能够使“白河孝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