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水资源开发的县域干旱应急研究——以渭北合阳为例
小类:
社会
简介:
本文运用的基本原理是多层次供需平衡原理。主要思路是根据区域水资源的评价结果,进行抗旱应急供需平衡能力分析,确定区域对于各种旱情的保障程度,以研究在不同的保障程度下抗旱应急的措施和目标。除此之外,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特点:水资源重评价轻应用,抗旱侧预测偏基础建设。文章将区域水资源的评价与长效和应急抗旱体系的建设联系起来,提出了水资源保障指数的概念,检验区域的抗旱工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和改进措施。
详细介绍: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物质,水资源的丰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地区的繁荣和衰败, 因此,人类文明的发源总是趋向于水资源充沛而干旱灾害较少发生的地区。然而干旱灾害又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历时最长的自然灾害之一,基于此本文着重依托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地区抗旱应急能力的评价,并提出提升区域抗旱应急能力的意见。 本文运用的基本原理是多层次供需平衡原理。主要思路是根据区域水资源的评价结果,进行抗旱应急供需平衡能力分析,确定区域对于各种旱情的保障程度,以研究在不同的保障程度下抗旱应急的措施和目标。在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的过程中,采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但并非直接套用水资源定义的指标评价体系,而是将其划分为关联的三个部分:主体、客体和耦合系统分别选取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水资源承载力的自然主体和社会经济生活客体共同反映了区域水资源保有和开发利用的基本面貌。耦合系统的分析主要是对水利工程应急供水保障能力的评价,是抗旱应急体系的关键节点之一。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特点:水资源重评价轻应用,抗旱侧预测偏基础建设。文章将区域水资源的评价与长效和应急抗旱体系的建设联系起来,提出了水资源保障指数(WGI)的概念,即根据区域水资源评价指标中各部门不同灾害等级的水量需求、现有水利工程输水潜力值作为基础数据,并考虑对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重要性优先次序赋予不同的权重加以比较,检验区域的抗旱工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和改进措施。经过计算得出合阳县的WGI=0.73>0.55的供需平衡临界线,因此,合阳县并不存在水资源供需结构上的矛盾。抗旱应急的关键在于用水结构的合理调配,水资源空间的调配和用水效率的提高。 最后,针对区域水资源评价和抗旱能力评价的中所暴露出来的水利设施有效率利用低、供水工程与农业发展不匹配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考。以增强区域水资源、水利工程设施对于区域自然、社会经济生活的保持和延续。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试想通过水量平衡和水利设施保障程度两个方面找出合阳县根本的用水矛盾,调整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结构,减少无故浪费:优化水利设施的规划,充分利用资源潜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力图构建合理的干旱灾害评价标准,结合区域水资源调配,提升地区应急抗旱能力。通过对区域抗旱能力的综合评价,清楚地认识现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抵御旱灾能力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抗旱能力的,也为地方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 将水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入到长效的区域抗旱体系,而不是单独的对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作用的研究; 2、 指标选取体系; 3、 把水资源评价剖析其内在含义,以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形式从主体、客体、耦合体系三个部分进行评价; 4、 提出水资源保障能力(WGI)的概念,衡量区域的综合抗旱能力。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频繁的旱灾从侧面反映出当今社会中用水与需水之间的深层次矛盾,随人口高速增长,城市地下水超采导致生活用水的紧张,农村为扩大耕种范围毁林开荒,牧民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土壤蓄水能力下降,既加大了地表用水量又破坏了正常的地下水补给方式,恶化了综合用水环境。近年来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和城郊地区的用水结构逐渐向农业和乡镇的生产用水并重的情况转变,我们正是基于用水与需水的根本矛盾入手,探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现实途径。

作品摘要

人类文明的发源总趋向水资源充沛而干旱较少发生的地区。然而干旱却又是人类社会所面对的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历时最长的自然灾害之一,基于此本文着重依托区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地区抗旱应急能力的评价。 本文运用的基本原理是多层次供需平衡原理。主要思路是根据区域水资源的评价结果,进行抗旱应急供需平衡能力分析,确定区域对于各种旱情的保障程度,以研究在不同的保障程度下抗旱应急的措施和目标。在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的过程中,采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方法,将水系统划分为关联的三个部分:主体、客体和耦合系统分别选取指标进行评价。其中,水资源承载力和耦合系统的分析主要是对水利工程应急供水保障能力的评价,是抗旱应急体系的关键节点之一。此外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特点:水资源重评价轻应用,抗旱侧预测偏基础建设。文章将区域水资源的评价与长效和应急抗旱体系的建设联系起来,提出了水资源保障指数(WGI)的概念,即根据区域水资源评价指标中各部门不同灾害等级的水量需求、现有水利工程输水潜力值作为基础数据并考虑对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重要性优先次序赋予不同的权重加以比较,检验区域的抗旱工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和改进措施。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孙捷,传统基层水利设施管理的近代化——以槎滩陂水利工程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2) 王煜等,西北地区水资源可利用量及承载能力分析,人民黄河,2002,24(6) 3) 韩茂莉,近代山陕地区基层水利管理体系探析,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6,(01) . 4) 余卫东等,河津市水资源供需平衡的趋势预测及其对策研究,干旱区资源环境,2004,18(2) 5) 张平, 国外水资源管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 治淮, 2005,(03) 6) 顾颖,倪深海,王会容.中国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J]. 水科学进展.2005年9月 第16卷第5期 7) 杨奇勇,冯发林,巢礼义.多目标决策的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J]. 灾害学.2007年6月 第22卷第2期 8) 赵斌.基于水丰度的区域水资源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 9)李树岩,刘荣花,方文松. 河南省农业抗旱能力综合评价[J]. 河南气象科学研究所,河南,郑州

调查方式

□统计报表 □亲临实践 □书报刊物 □人员介绍 □文件 □走访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对于区域水资源的研究较为活跃,集中在关于区域水系统的短期保障性和长期的可续性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包括:(1)1992年,美国的Y.Y.Haimes提出对于经济和环境发展规划、开发利用的管理的整体性方法及基本操作原理:多目标分析,风险分析和极端事件的风险影响分析:综合性和可行性:系统中各因素间及系统与其周围间的相互作用。同年,以色列的Abraham Mehrez &Carlos Percia对一个多水源和多水质问题的区域水系统建立了优化模型。并且解决了短时间段的水供给系统中的许多问题;(2)1998年,巴西的Vicente P.P.B.Vieira提出在某个流域中比较水的潜在量,可利用量和需求量,来确定水的可持续性指标:潜在力指标、有效利用指标、潜力利用指标。(3)1999年德国的Magdalena Steiner&Helumut Lehn提出了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的关键部分,并提出水资源管理的四大原则。 而国内在干旱灾害的形成机制上的研究出现了许多理论,如有重视致灾因子作用的致灾因子论和强调孕灾环境作用的孕灾环境论以及区域灾害系统理论。随着灾害的研究深入,从80年代起国际灾变学界开始重视脆弱性在灾害形成中的作用。这些基础的理论都为具体灾害的衡量提供了不同的产生和释放模型,丰富了区域旱灾预测的理论。而在旱灾发生时研究多包含干旱特征和突发灾害处置能力的建设,如陕西省水利研究院的《干旱特征与抗旱对策及应急供水》,2010年西南大旱后的《突发自然灾害的处置与经验》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