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作品简介: 目的 探讨TLR7在抗HCV免疫应答中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用含20%HCV的阳性血清刺激BV2细胞,在刺激后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ELISA分别检测TLR7 mRNA及IL-6、TNF-α和IFN-α的表达水平。结果 HCV刺激BV2细胞后,可诱导TLR7 mRNA表达水平升高。结论 TLR7可能在HCV导致的CNS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品简介: 本实验采用富集培养和唯一碳源法,从被苄嘧磺隆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效降解苄嘧磺隆的菌株。该菌株以苄嘧磺隆作为唯一碳源生长,经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为链球菌属。研究明确了该菌株对苄嘧磺隆降解特性、适用条件和应用效果,为开辟苄嘧磺隆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

作品简介: F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而经典抑制剂具有靶向选择性差等缺点,科学家把目光转向了新型抑制剂。EF24为一种靶点未知的抗肿瘤药物,本文发现其为新型结构的FGFR1抑制剂;并合成、筛选到多个活性优于EF24的类似物;部分为可能克服经典抑制剂耐药性的新型非ATP竞争性抑制剂,B和C类有好的靶向选择性,均有很好的研发前景;C4和C5有好的抗肿瘤和抗血管生成活性,具有好的成药前景。

作品简介: 本作品为一种医学可植入的胆道支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显著改善药物在支架的定位能力,根据需要选择药物的释放时间。并且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支架组合以达到治疗目的。在该支架基础上,通过原位凝胶法使携带有药物具有缓释长效的特点,且在已释放完全的胆道支架和该内支架携带药物的方法。

作品简介: 本试验通过给公鼠饲喂1.5%的共轭亚油酸,结果显示:小鼠肝脏重量和肝脏的脂质含量均显著增加;肝脏细胞的胞浆内呈现大量脂肪滴;血液中的转氨酶ALT、AST、ALP的活性升高,同时T-CHO、HD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负责从肝外向肝内转运脂肪酸的CD36基因表达极显著上调3.63倍(P<0.01),负责合成VLDL的APOB100基因表达显著下调0.53倍(P<0.05)。

作品简介: 本发明以阿奇霉素为模型药物,选择具有可生物降解性、无毒、价廉的聚丙烯酸树脂Ⅳ为载体,采用物理方式将阿奇霉素制成掩味微囊中间体;经相关性质考察后,用此中间体制成既可掩盖阿奇霉素苦味又便于婴幼儿患者服用的阿奇霉素掩味颗粒剂。研究考察了囊材种类和浓度、药物粉末状态、包衣增重、包衣温度和时间等参数、辅料选择等因素对阿奇霉素微囊形态、粒径以及包封效果的影响,确定了阿奇霉素微囊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制成产品。

作品简介: 本论文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了中药抗癌药物有效成分桑色素-稀土金属钇-蛋白质体系的荧光增强作用,并探讨了桑色素-稀土金属钇配合物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

作品简介: TFE具有抗炎、抗肿瘤、抗衰老、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生殖内分泌等药理作用,对冠心病、脑缺血、白血病、骨质疏松症、不育症等有较好的疗效。本课题首次通过MMC诱导小鼠髌骨淋巴细胞遗传突变,通过细胞有丝分裂指数、微核、慧星电泳和细胞凋亡蛋白表达等多项指标观察TFE是否具有桔抗抗癌药引起的遗传毒性。结果证明TFE对丝裂霉素C(MMC)诱发小鼠骨髓淋巴细胞遗传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效应。

作品简介: 获得了胭脂鱼的三个低氧诱导因子亚基,并且对其组织表达,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以及低氧-复氧处理的表达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胭脂鱼的微卫星文库,开发了一系列引物。

作品简介: 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RT-PCR检测TFFs基因和多肽在大鼠颌下腺和舌下腺的表达。RT-PCR显示大鼠颌下腺有TFF1,2,3 mRNA转录。颌下腺TFF1只表达于颗粒曲管上皮细胞胞质;TFF2 和 TFF3分布在闰管、纹状管和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胞质,导管管腔,上皮游离面更明显。原位杂交证实TFFsmRNA位于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核。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胞质呈TFF1,2,3多肽阳性。

作品简介: 微藻作为光能自养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大量CO2作为碳源,利用光能完成自身的生长繁殖。因此,利用规模化培养的微藻来处理工业废气可以有效减少CO2的排放,同时促进微藻的生长。 该技术利用光合作用固定CO2,完全与环境相和谐,同时以光能作为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最终得到的藻细胞还可以用来加工生物产品,同现有的CO2固定技术相比优势明显。

作品简介: 目的:根据碱裂解法抽提质粒DNA的原理,经过反复实验摸索获得一种快速、稳定、经济的重组子鉴定方法。 方法:本研究通过溶菌酶和煮沸法结合的方法提取重组农杆菌的质粒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别重组子,再通过PCR扩增反应鉴定结果。 结论:经实验证明溶菌酶和煮沸法相结合的方法是筛选农杆菌重组子的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方便、快速稳定、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其灵敏性和重复性较好,适合在常规实验室推广。

作品简介: 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AIDS/HIV)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机会增加。作为未来医疗工作主力军的准医护人员对待AIDS的态度及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到艾滋病防治效果及其自身的健康。本课题对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进行了基线调查和干预。干预方式包括发放(扑克牌、餐巾纸、主编报刊等形式)的宣传资料、讲座、知识竞猜、与感染者联欢、交流会等。干预明显提高了认知,减少了恐惧和羞辱心理。

作品简介: 针对农业害虫抗药性日趋严重,但其早期抗性机理不清楚的问题,开展农业重要害虫斜纹夜蛾对广泛使用的杀虫剂毒死蜱的抗性研究,获得如下突破:1、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增加是昆虫毒死蜱早期抗性的主因,而非靶标酶;2、抗性发展与氧胁迫增加导致的抗性基因表达上调相关,核蛋白Nrf2可能是该通路调控因子;3、首次发现一个非昆虫特有类GST 以抗氧胁迫参与抗性作用。研究结果对害虫防治有着重要理论和应用意义。

作品简介: 本研究在回顾近年来国内外镇痛药物研发进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观察钩吻素甲和1-甲氧基钩吻碱在大鼠急性炎性疼痛模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镇痛作用与GABA系统和TSPO系统的关系。本研究首次证实钩吻素甲和1-甲氧基钩吻碱可提高术后切口痛大鼠痛阈,且钩吻素甲效果更显著;并初步探明GABA系统和TSPO系统参与了钩吻素甲和1-甲氧基钩吻碱的镇痛作用。

作品简介: 本作品是以胚胎造血为主旨,重点内容为成血内皮细胞在此过程中的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是,通过检索该主旨和领域内的几百篇国内外文献,挑取相关内容、综合分析,勾画出成血内皮细胞的产生过程和之后的分化,并重点讨论和综述了该过程的关键作用分子和信号调节通路。

作品简介: 本研究使用安全定量的高压氮气作为动力,利用齿轮齿条啮合的原理,研制了一种可同时产生瞬间角加速和线加速复合运动的实验装置,较好地模拟了临床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损伤的力学环境。建立了一种新型啮齿类动物DAI模型,首次证明了瞬间同时作用的复合角加速度和线性加速度可致啮齿类动物产生与人类类似的DAI病理改变、代谢紊乱及持久的神经功能障碍,并使用多种技术手段活体定量检测了易损区微结构损伤及代谢紊乱。

作品简介: 我们在对泰山白首乌的研究中,发现γ-氨基丁酸的含量非常可观。于是采用了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方法测定泰山白首乌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发现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特别高,并且探索出测定γ-氨基丁酸的含量的一种新方法。 同时我们在该药材的乙醇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一种新成分,经波谱解析证明其结构母核为二苯酮的新化合物,分子式C24H20O9,分子量452,命名为白首乌乙素。

作品简介: 本文通过对洱海流域罗时江人工重建湿地和天然湿地水鸟多样性的调查,了解水鸟在人工重建湿地和天然湿地的物种组成及其丰富度的差异,探讨洱海流域人工重建湿地和天然湿地在维持水鸟多样性方面的异同,从而对洱海人工重建湿地进行有效性评估,并对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有望为今后洱海湿地湖滨带的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可以为维持水鸟迁徙通道提供一定的建议。

作品简介: 本作品通过毒力测定筛选高致病力菌株,用扫描电镜手段观测黄绿绿僵菌侵染褐飞虱的生活史过程,研究其对褐飞虱的致病作用与机理,为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所获结果可应用稻区褐飞虱的生物防治,符合“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